疫症时代降临 两岸三地美术馆如何伺机变阵?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当疫情蔓延全球,世界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行业均需换装变阵,范式转移,才能与疫下的新时代接轨,文化艺术界亦然。一方面,全球不少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均被迫暂时关闭,无法营运,造成严重的财政压力。
另一方面,疫情也威胁了人文价值—人们被迫保持社交距离,无法作出如常的互动与交流。美术馆作为保存人文精神与历史的重要场所,面对疫症而被迫暂时关闭的情况,有否其他方式促进推动人文精神与文化艺术交流,令人们在特殊时期仍然保持正常心态?不少美术馆已开始探索全新的线上平台,以推动全球性文化交流,也让普罗大众更易于接触美术馆及艺术品,促成了美术馆的平民化趋势。
眼下全球的美术馆面对共同的危机,也是合适的时机重新审视美术馆在当前乱世仍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此专题将以两岸三地的美术馆在疫情下的应对与策略作剖析,助人们了解三地不同的在地脉络。
撰文︰蔡倩怡

罗浮宫曾有职员因忧虑疫情而集体行使“不上班权”,及后馆方正式宣布因疫情而暂时关闭。(新华社)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多个国家实施封锁政策—除了封锁边境以防疫情从外地传入之外,更大规模进行内部封锁,要求民众留在家中,以遏止疫情扩散。因此,不少公共设施与空间皆被迫关闭,文化艺术等场所与活动也无法幸免,好像著名的艺术界盛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di Architettura)就由原订的今年延至明年5月举行,乃史上首次延期一年。另一方面,各地的著名美术馆/博物馆也暂停开放长达数月,直至近日疫情稍缓才局部重开。

美术馆在纾困方案中受益少

对于不少世界知名的美术馆而言,即使短暂闭馆也是历史上鲜有之事。好像法国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于3月初就因职员忧虑疫情而集体行使“不上班权”(droit de retrait),导致博物馆不得不关闭一天,及后才正式宣布因疫情而暂停开放。

欧美是著名美术馆的重镇,也是新冠病毒蔓延的重灾区,为美术馆带来不小冲击。究竟美术馆的停摆造成怎样的深层影响?以疫情几近失控的美国为例,综合各方报道,早在今年3、4月,已有多间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开始推行裁员、放无薪假和调降薪资等措施,以纾缓营运危机。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止所有自由身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合约,3月30日后的工作全部取消并且不会发放薪金;同市的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则解雇了76名员工,大部份是客户服务相关职位。惠特尼美术馆总监Adam Weinberg称,由于疫情,该馆已损失至少700万美元,因此,包括他在内的高层亦减薪,裁员是无法避免之举。

术馆因财困而裁减教育人员,长远对美术教育功能造成冲击。图为学生到访重开后的法国奥塞美术馆。(新华社)

美国的美术馆收入来源主要是营运收入、捐献赞助及补助经费;疫情期间美术馆停止营运,直接导致入场门票、餐厅及商店营运,以至会员费等收入相继停止。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行政总裁丹尼尔・韦思(Daniel H. Weiss)更指出,该馆在短期内短缺将近一亿美元资金。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简称AAM)亦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博物馆在疫情停止运作期间,每天至少损失3,300万美元,包括馆藏的维修费用与馆内员工的薪金等,情况严峻。

根据AAM于201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2016年博物馆(包括美术馆)对美国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了超过500亿美元,同时创造了多达逾70万个工作机会,可见其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伦敦的博物馆逐步重开,早前泰特美术馆的“安迪华荷全展”广受关注,重开后门票瞬间订光。(Getty Images)

但在美术馆因疫情财困的眼下,却得不到应有援助。美国政府针对疫情而推出的第一轮纾困方案金额高达2兆美元,但其中供博物馆的补助经费只有约2.3亿美元,远低于美国博物馆联盟所倡议的40亿美元。

面对无法突破的困局,美术馆只能自行寻找解决方法。据《纽约时报》报道,为疫情所逼,位处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The Brooklyn Museum)上月便决定将馆藏的12幅作品经著名拍卖行佳士得拍卖,以纾缓财困。美国博物馆联盟曾规定,博物馆拍卖馆藏作品的收入只能用作购入更多作品,而非作营运资金。可是,为了缓解目前的财困状况,美国的美术馆亦不得不作出此举。

欧美是著名美术馆的重镇,也是新冠病毒蔓延的重灾区,为美术馆带来不小冲击。图为7月法国一名女子参观巴黎罗丹美术馆。(美联社)

对人文精神带来深远影响

美术馆的本意是保存艺术藏品以至艺术历史,因财困而出售艺术品的举动显然违背了美术馆长远深耕的艺术保存方针与艺术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不止于疫情期间,甚或是对美术馆行业造成深远影响—艺术藏品无法保留于美术馆作修复与研究之用,也无法让美术馆作出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美术馆因财困而需节流,其裁减的员工大部份属于教育人员,对美术馆的历史教育功能造成冲击,这无疑削弱了美术馆原有的价值与职能。

疫境下,全球的文化艺术机构均面临共同的命运与危机。当美术馆无法营运,其所彰显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价值,又能如何在当前乱世下发挥作用?

有关各美术馆如何借助网上平台推动艺术普及化,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3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19日)《疫症时代 两岸三地美术馆伺机变阵》。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6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押后《施政报告》背后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双循环”格局中担要角

中央连掴港府几巴掌 请林郑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开调查 明晰理据 “钉牌”纵有理 教局须服众

疫症时代 两岸三地美术馆伺机变阵

染疫特朗普亲当“白老鼠” 单株抗体疗法乃“通往疫苗桥梁”?

政治光谱两极化 美国第二次内战的隐忧

张艾嘉:当大家都在后退,就是我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