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告别房委会 黄远辉认短期难解房屋问题:再艰难都要起步
黄远辉日前卸任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主持最后一次会议后,向传媒总结多年感受,以一句“对不起”为未能改善公屋轮候时间致歉。放下肩上重担,他不讳言港人短时间内难见房屋问题现曙光,“现行分配制度,唔能够推倒重来。”他亦坚信,只要政府做到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所提倡的全部建议,长远于20、30年后有机会解决问题。不过,黄远辉坦承政府处理土供组建议的进度缓慢,冀政府展现魄力:“以往知道问题所在,但无起步过,到最后讲吓又一年...大家唔好放弃,再艰难都要有一个起步。”他亦告诫:“香港每个人都为高楼价付紧代价...越拖得耐每个人付嘅代价越高。”
16年前加入房委会,亦在城规会审议土地规划申请12年,亦是“土地大辩论”的推手,黄远辉以“偶然”来形容与香港房屋及土地政策的缘份。
房委会助上楼、上车
不过,或许一甲子前、一个居于天后庙道木屋区的小伙子,早已与香港房屋问题结缘。黄远辉小时候与家人同住天后庙道的木屋区,当年曾经历两次火灾,其后政府欲发展木屋区一带,一家人获安置上楼,取于未重建前的柴湾邨徙置大厦,其后再搬至渔湾邨,“上楼有一个好大提升,唔需要怕有火灾、有风雨。”其后,他更成功以绿表买了附近的居屋予父母居住,“我系公营房屋政策嘅受惠者。”
延伸阅读:
访问当天,相约在留下不少青葱回忆的渔湾邨,黄远辉指向社区会堂谈及生活点滴,“𠮶时喺度搞活动,帮区内老人做清洁、健康检查。”“长长嘅走廊,大家成班细路喺度踢波。”重访成长旧地,“最强烈嘅感觉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邻里间守望相助,当中嘅人情味。”
近年与房屋问题纠缠,但黄远辉职场上一路走来,却与“屋”无关。初入职场,先在马士基香港分船公司任职,主要助海员申请签证、协助上船等,当时上司推荐他另觅发展,并为他写推荐信,“𠮶时一系入银行,一系做公务员。”
47岁首次退休 加入房委会因一段短片
他最后选择加入渣打银行,一待便是30年,从文员做起、其后“胆粗粗”申请转职做交易员,最后获升任中国区行政总裁。从小伙子攀至银行大班,离开渣打时只是47岁,“𠮶时打算50岁退休。”从银行界退下火线之际,竟因为曾住公屋的往事,获房委会邀请为50周年拍摄短片,他形容犹如上天安排,为他走进房屋界牵线,亦为16年房委会公职生涯掀起序幕。
不能推倒现行分配制度 只可“睇𩠌食饭”
于2004年获房委会邀请加入财务小组、翌年接任小组主席并成为房委会委员、2012年接任资助房屋小组主席,在任主席8年,见证公屋轮候时间攀升,从2.7年低位升至最新5.4年。告别房委会时以“对不起”作结语,再谈起这个结,黄远辉说短期内难解决房屋问题,“现行分配制度不能够推倒重来,就算今天社会有共识增加土地供应,都不能够明日就每人平均居住面积可以有22平方米。”
他说,难以大刀宽斧改动现有的公屋编配方式,于供应不足情况下,只能够“睇𩠌食饭”。在任内他曾处理收紧富户政策及宽敞户标准,坦承每年只约收回50个单位,更形容只算“小修小补”,但坊间却惹起大争议,面对扰民、伤财等批评,他重申更著重公平原则,“系讲畀社会听,房委会注重仅有资源公平分配。”
政府处理土供组建议进度慢 盼别再拖延
黄远辉说,房屋供应问题源于土地不足,而自回归后政府觅地速度慢;回看当年麦理浩年代,推出10年建屋计划,配以“以屋换地”的发展政策,他认为当年政府有意识改善房屋、民生、政治环境,最终得回的价值多于兴建公屋的成本,“当时政府系除笨有精。”
半世纪过去,他领导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交报告至今1年半,尽管获政府称“全面接受”,但黄远辉承认进度慢,“香港每个人都为高楼价付紧代价...越拖得耐每个人付的代价越高。”面对困局,他仍然坚信,只要全面落实土供组的建议选项,长远在2、30年内仍有机会解决,寄语政府要有魄力、勇气,“以往(政府)知道问题所在,但无起步过,到最后讲吓又一年,讲吓又一年...希望大家唔好放弃,再艰难都要有一个起步。”
大家唔好放弃,再艰难都要有一个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