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六中”起跳 中国能否跨越“反腐陷阱”?

撰文: 特约转载 何亦文
出版:更新:
“大老虎”现身反腐专题片“忏悔”,中共已经在近年的反腐中极大震慑了党内官员的贪腐。(视频截图)

“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刘易斯陷阱”,众多周知,中国面对诸多陷阱,但其中有一个最具中国特色──“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它可以被称为“反腐陷阱”。中共高调反贪三年,是否已经跨越这个陷阱?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可以谨慎地说,正在跨越中,但还没有完成。

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相当一批官员被整肃,却没有出现大面积政治波动。山西“塌方式”官场腐败被控制在局部。反腐造成官员“懒政”心态,但整体官僚系统尚在运作之中。相反,经过此轮反腐,虽然不能说民众对执政党完全恢复信心,却可以说正处于从失望到观望的转变中。

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昨天播出最后一集。必须承认,近四年的反贪规模空前,大大小小的贪官抓了不少,重压之下,令官员们“不敢贪”取得效果,剩下的问题是怎么做到“不想贪、不能贪”?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在这部专题片中承认,“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是因为不能腐的问题、还有不想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以王岐山为首的中纪委反腐力度连年增强,然而中共能否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反腐机制才是跨越“反腐陷阱”的关键。(路透社)

中共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不想腐、不能腐”问题待解

“高薪养廉”是朱镕基做总理时的提出的反腐理念,希望借此令官员们“不想腐”。15年过去,公务员的待遇大幅提高,公务员成为趋之若鹜的职业,但是腐败却曾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高薪养廉”的提法在今天大陆媒体上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

“不能腐”指的是制度。《永远在路上》大致勾画了中共反腐制度的雏形――党委书记承担“反腐”的主体责任,意思是属下的官员发生贪腐,他要负主要责任;纪检系统负监督责任。再一个是巡视制度,以及中纪委向党政机构派驻纪检组,形成纪检“全覆盖”。

《永远在路上》中承认,对某个地区、某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人(通称“一把手”)的监督存在难度,巡视组、派驻的纪检组都是针对“主要领导人”。另一个问题是规模庞大的小官小吏。《永远在路上》披露一个社区主任、一个村长借征地、拆迁贪污过亿元;中央政府发放的救灾款、扶贫款都进了这些人的腰包,令最高层鞭长莫及。

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感叹道:“基层的党政部门和官员权力太大、过于集中,而他相应的领导责任太小。”应对之策,“一方面要减少公共权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权力对应的这种责任”。

所以,可以说中国正在跨越“反腐陷阱”,但尚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