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威金马奖:香港鲜浪潮的缘起与愿景

撰文: 李伟民
出版:更新:

今年的台湾第53届金马奖电影竞赛,在“最佳新导演”方面,7位提名新导演当中,有4位是香港导演,而他们全部都是“鲜浪潮”发掘出来的;我和杜琪峰导演作为2005年“鲜浪潮”的发起人,真的可以说“饮得杯落”。

《树大招风》3位新导演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均为“鲜浪潮”所发掘。

红裤仔式微 没人脉难入行

我和杜琪峰在2005年参与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的工作,他是电影组的主席,我是副主席,我们接手上届的工作。开始时,便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艺术家投诉与电影业相比,他们所得支援相对不足;但其实在支援电影方面,亦存有四大问题:

第一,电影资金申请者,来来去去都是那批小众,如要扩阔受惠者,必须吸纳年青一群;第二,艺发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局限在一个侧重电影艺术为本的小圈子,导致这批电影艺术人的基本生活开支也成问题。我和杜Sir深信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必须是互动的,那才可以养活一批电影的艺术人才;第三,当时电影业的接班人出现断层,因为传统的学徒制(又叫“红裤仔”)已经式微,当时许多年轻人已接受到大学教育,而适逢电影业又不景,于是更少人入行;最后,当时许多大学已有电影及创意媒体系,可惜毕业的同学如果没有行内关系,也苦无途径,难以加入电影行业。

杜琪峰导演是有心人,也想打破这闷局,我说:“如果艺发局搞个随随便便的年轻人电影比赛,既没有理念,也没有特色。”杜Sir同意,他叫我构思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名字他已想好,叫“鲜浪潮”。在香港的1970、1980年代,一批念电影的“学院派”,加入当时方兴未艾的电视行业,他们后来进军电影行业,为香港的电影注入新力量。这洪流叫“新浪潮”,名导演徐克、许鞍华、方育平、张婉婷便是“新浪潮”的表表者。现在,我们改叫“鲜浪潮”(Fresh Wave),代表承先启后,好有意思。

早在构思概念时,杜琪峰已想好“鲜浪潮”这名字。(林振东摄)

鲜浪潮十大特色

经过我和杜Sir多番讨论,加上艺发局两位能干的同事Josephine Wai和Wong Wo Bik(后来再加入了新同事Winnie Yip和Siu Heng)的意见,我们终于为“鲜浪潮”定出十大特色:

以全港的大学作为“桩脚”,每一家大学派一个学生代表出赛,如果赢了,便是该大学的光荣,这样“鲜浪潮”在大学及年轻人之间才会产生“noise”。

 年轻人没有能力驾驭100分钟的长片,而艺发局亦没有财力给他们拍长片,故此“鲜浪潮”必须以约20分钟的短片作为基础。

 我们鼓励的是“电影创意”及“电影创意人才”,故此不设打乱主线的“闲奖”,如最佳演员、配乐、摄影等等,集中颁出两个奖项:“最佳电影”及“最佳创意”。

 强调“原创”,故此我们不鼓励改编或重拍。

 由于许多同事没有电影管理经验,“老鼠拉龟,无处下手”,于是我们邀请资深导演为他们讲课,而每家参赛大学,更得到电影导演为导师,由电影导演加以指导及向同学们提供专业意见。在此,感谢一大群有心的导演协助艺发局,包括张艾嘉、庄文强、陈庆嘉、甘国亮、邱礼涛、林超贤、游乃海、郑保瑞等等。

 参赛电影必须在戏院播出,而电影院商的赞助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深信“电影的根,始于电影院”。

 得奖的同学,必须大锣大鼓地得到表扬,这样社会才有回响,于是邀请周润发、刘德华、古天乐、吴彦祖、刘青云、张家辉等大明星做颁奖嘉宾,当然杜Sir出面,自然容易。

 得奖者毕竟是年轻人,给金钱奖励,意义不好,应该鼓励他们放眼世界,吸收学习,于是他们被送去世界各地的电影展(如柏林)的“学习营”,使他们多思考(有些得奖的清贫同学,也是初次乘搭飞机)。他们回来后说,从外国的年轻电影人身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启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鲜浪潮”必须起码经营10年,才看到成绩,故此政府的支持和承担必须要10年或以上的。

 最后,“无财不行”,如果每年只是给数十万经费举办“鲜浪潮”,做不出规模和效果,当时的艺发局主席马逢国很支持我们的理念,他知道艺发局的资源不足够应付100以至200多万一年的开支,于是他游说政府动用特别基金,每年专项拨一笔大数目,让“鲜浪潮”的长远及稳定财政问题得以解决。

多得大明星出面支持,让“鲜浪潮”得到更大回响。(鲜浪潮官方Facebook图片)

盼同学饮水思源 回馈香港电影业

从2005年至今,10多年了,“鲜浪潮”培养出无数人才,除了电影,他们还加入各个创意行业,可以说,没有“鲜浪潮”,今天香港的电影业,便没有了一批学院派的精英,去接领香港电影的火棒!

我向入围《金马奖》的黄进(电影《一念无明》)及欧文杰、许学文、黄伟杰(电影《树大招风》)祝贺,希望他们在金马奖胜出。

今天,我离开了艺发局。听说“鲜浪潮”脱离了艺发局,独立成为社福团体(NGO)。坦白说,我是关注的,第一,“鲜浪潮”背靠艺发局,“树大好遮荫”,可是独立出来生存(特别财政方面)不易,如果有一天现存的经费用完了,又找不到社会的捐献,则无以继续;第二,艺发局是政府下的法定机构,不单提供了良好的监管,还可以“定期换班”,由不同思维的电影人带领“鲜浪潮”。现在只怕太过一脉相承,可能缺乏新方向。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鲜浪潮”已成为一个摇篮、一个品牌和一个平台,希望“鲜浪潮”的得奖和获益的同学铭记,你们所得的,都是香港社会纳税人的血汗钱,一分一毫慷慨的花在你们身上。期望你们成才后,支持香港,支持香港的电影业;而且“人人助你,你助人人”,把“鲜浪潮”的精神发扬光大下去!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