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新冠肺炎】感染个案全球最低之一 香港交出亮丽防控成绩表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踏入2020年下半年,全球多个国家仍受新冠肺炎影响,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大国。而香港本地确诊个案只录得零星数字,而且大部分为输入个案。香港人亦慢慢走出疫情阴霾,商场、食肆、酒吧逐步回复人流,周末的沙滩、公园更是人头涌涌。据Google 人流趋势报告指出,相比疫情爆发初期人人倾向在家工作,香港人自6月起已逐渐回归工作场所办工。
从数字反映,香港的感染个案及死亡率属全世界最低的地区之一。在政府、商界、民间合作应对之下,“拉Curve”来看,香港还算交出一份亮丽的疫情防控成绩表。

先看看其他先进大国的抗疫措施。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将新冠肺炎政治化,《纽约时报》 指出,早在 1 月底,已有专家向政府警告疫情规模将扩大得难以置信,政府需严密防控,但遭特朗普无视。初时最具体的抗疫措施,仅是限制来自中国旅客入境。其应对手法亦堪称灾难,他曾于白宫记者会质疑即弃口罩,认为可用很好的液体(very good liquids)消毒口罩、循环再用;又曾建议研究将消毒剂注入人体,以尝试治疗新冠肺炎,引起医学界猛烈批评。

同时,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只有染病人士才需要佩戴口罩,亦没有洗手习惯。从 2 月 26 日到 3 月 16 日,短短3周时间,美国累积确诊病例从 15 宗大幅增加至 4,226 宗,特朗普才开始意识到严重性并同意建议全国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6个州份先后宣布居家令,及关闭所有非必要的零售店铺,令美国市面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滞。现时美国社区感染人数已接近3,000,000。

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只有染病人士才需要佩戴口罩。

英国佛系抗疫 意大利一刀切封城

英国首相约翰逊首先采取“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 不封城,不刻意抑制传播,时候到了,英国会有约6成国民感染后产生免疫抗体,届时未免疫的国民就难以被传染,借此控制疫情。约翰逊当时坦言,更多家庭将失去至亲。英政府认为,过早实施严格隔离措施,民众更可能在长期守规下出现疲态产生抗拒。直至3月中,英国的每天确诊病例持续按比例增加,政府才宣布全民居家隔离及禁止公共场所两个人以上的聚会等措施,现已造成超过30万人确诊。

意大利是疫情最严重欧洲国家,意国政府仅于确诊人数持续恶化,单日确诊破千宗后,才急急于3月10日决定一刀切全国封城防疫,全国学校、健身房、博物馆和夜总会等场所全面关闭,同时禁止公众聚会,全国各地的足球比赛等体育赛事一律暂停。

香港渐进式防疫 减经济损害

对比欧美,香港政府反应较为迅捷。香港首次发现病例是于1月22日,首两宗初步确诊个案是从武汉乘高铁返港的输入个案。政府立即针对湖北地区实施有限度封关,1月24日停止香港与武汉之间的航空和高铁班次,并于1月27日禁止从湖北及武汉旅客入境,并且逐步封闭连接内地的关口。

至2月4日首次出现社区感染个案后,翌日香港政府再进一步关闭口岸,仅剩香港国际机场、深圳湾管制站及港珠澳大桥三个关口持续开放,以压缩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员流动,并听取专家意见,引用法例规定所有由内地入境人士需强制检疫,结果检测呈阳性人士需马上送院进行治疗,而隐性检测结果人士亦须进行14天隔离措施。

港府实行渐进式封关,压缩各地与香港之间的人员流动。

另外,出现本土感染个案前,学校及政府公务员由1月29日起,已开始停学及在家工作,康文署所有设施于1月29日开始关闭,并逐步按疫情状况,渐进式实施各项防疫措施,如3月27日,香港新增单日确诊数量最高的65宗个案,政府随即宣布限聚令,关闭酒吧、电影院、卡拉OK 场所、夜总会等。

渐进式推行措施可防止市民于长期防疫下,意识麻木并松懈,并减低全城抗疫下对商舖、食肆造成的经济损害。若香港政府仿效欧美国家,一刀切地实施居家令及关闭所有非必要的零售店铺,有机会出现如欧美般严重的失业情况及经济衰退。现时美国因经济问题,已经冒险解除部分的防疫措施,放宽措施后短短数个星期,数个州份的确诊数字已出现明显反弹。反观香港,在感染数字稳步下降后,才放宽部分防疫措施,部分经济活动包括零售、餐饮等已慢慢拉近至疫情初期水平。

政府民间合作应变 香港医护零确诊

疫情初期,由于突而其来需求激增及全球供应紧张,引致抢购口罩潮,不少市民因缺乏口罩而人心惶惶,不过或许是累积了SARS经验,而且港人卫生意识比其他地方高, 几乎全民外出均佩戴口罩。截至6月30日香港确诊个案只有1,204宗, 感染比率只是0.01%, 相比美国的0.80%、英国的0.46%、意大利的0.39%及新加坡的0.77%, 香港的防疫成果有目共睹。

香港在2月至3月份出现过口罩短缺的问题,因主要口罩生产地——中国因防控新冠肺炎而大规模停工停市,引致全球严重缺乏口罩供应。加上自80年代香港几乎所有工业北移,香港并没有本地口罩生产线。当时香港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宣布资助香港本地生产口罩,政府与民间携手合作下,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香港建设了超过20条口罩生产线。部分本地口罩生产商更于4月开始供应口罩,令香港的口罩供应渐趋稳定。部分香港口罩生产商亦逐步试图对外出口香港生产的口罩。比对美国、英国及意大利时至今天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口罩,美国甚至拦截其他国家的口罩,可见香港政府与民间的快速应变能力。

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香港建设了超过20条口罩生产线。

至于医疗设施,香港政府于2月开始已定时公布医管局口罩及防护装备数量,并进行全球采购,商界及民间亦协力购置,并向各方支援捐赠口罩。反观美国发现几十万口罩在没有仓存记录,军方仓库的呼吸机及防护装备过期。到疫情大规模爆发,美国新闻媒体捕捉到由于医护装备供应不足,有医护人员以垃圾胶袋作为保护衣,又以冷冻货柜车作为临时停尸间。

根据国际护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于2020年6月3日发布的新闻消息,虽然全球并没有系统性及标准记录医护感染及死亡人数,但根据国际护士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30,000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当中超过600名医护死亡,单单巴西就约有18,000名护理师确诊,至少有181人死亡,是全球医护人员染疫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香港至今并没有医护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个案,有赖于香港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及具备高度防护意识,香港政府在处理是次新冠肺炎疫情亦反应快捷,感染个案及死亡率都是全球最低的地区之一。

大数据防疫 选择公共健康还是私隐?

疫情下多个国家,科技机构都尝试以大数据、手机程式协助抗疫,以便定位及追踪怀疑感染者,协助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政策。如韩国政府开发的自我隔离App ,利用定位技术跟踪确诊者的位置,又公布病毒地图显示确诊者的行踪,让公众查核避险。

疫情下,不少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手机或电脑程式追踪传播范围。

此疫凸显香港的科技应用及数据收集落后于其他国家,未能如其他亚洲国家般,透过大数据分析疫情与人群接触情况,以便迅速地分析及追踪感染者。相反只能启动重大事件调查及灾难支援系统,即所谓超级电脑追踪传染源头。该系统于2003年SARS事件期间,曾经用来运算和分析感染率比较高的地区、与患者有关系的人物及地点,后配合电子地图去确定患者的活动范围。系统能整理出有较高机率与患者接触的人士,以及曾经前往的地点有多少机率出现大规模感染,并向相关部门发出通报,防止大规模感染事件出现。但由于缺乏数据,超级电脑运算出来的资料非常局限。

想利用科技高效抗疫,就要收集大量资讯及数据,建设智慧城市,但这定会引发社区中有关私隐保障的忧虑。现时多个国家及科技机构都在摸索,如何最大化利用科技抗疫,同时保障个人私隐。自愿性、匿名化、可删除,及加入人工杂讯,是Google收集各国人流趋势资料的同时,保障私隐主要方法。而韩国为保密感染人士的身份,会为每位确诊者安排代号,除性别和年龄范围,不透露其他个人资讯。而德国政府则找来科技巨擘Apple及Google研发抗疫手机程式,用户个人资料不会全然加入政府的中央数据库。

不过,网民每天使用手机及电脑程式,大部分数据及资讯其实已经被科技公司全面收集,用作商业用途,保障自身网络私隐的界线其实相当模糊。

但在政府于6月17日宣布大幅放宽限聚令后,短短两个星期,香港再度出现源头不明的社区确诊爆发,而且大部分是在茶餐厅感染。虽然传染病学专家认为社区爆发警示香港存在隐形带菌者,但不能否认随着政府大幅度放宽限聚令,市民开始意识麻木或掉以轻心而引致。这亦证明政府于3月27日实施限聚令以减低社区传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