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营养师、营养学家,你知道有何分别吗?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由于欠缺法例规管,加上坊间对“营养师”的用法含混,部分营养学家,甚至其他只修读过短期营养学课程的人士,会误用“营养师”名义作宣传,令两者角色更为混乱…即使今日两者分别注册,在欠缺病人教育下,公众可能根本未能理解不同专业的差别,为自己选择适当服务。
陈盈、文庭
香港没有法定营养师注册制度。一直以来,注册营养师均是以会员制形式向香港营养师协会登记,但本地毕业的营养学家却没有个别的会员制。(香港营养师协会 Facebook)

文:陈盈、文庭(中大公共卫生博士生、中大食品及营养科学毕业生)

今年 9 月,香港的执业营养师中流传一个讯息:香港即将成立第一个营养师(dietitian)自愿注册制度,但却不包括本地食物营养学的毕业生。争议声中,这群毕业生成立了香港营养师学会(Hong Kong Nutritionist Association),与现有香港营养师协会(Hong Kong Dietitians Association)相对,争取为本地毕业的“营养师”(nutritionist)建立注册制度。

然而必需说明的是,学会所提及的 nutritionist 应是“营养学家”而非“营养师”,两者之分别会在下文详述。

针对大众?服务病人?“营养师”和“营养学家”属不同专业

香港没有法定营养师注册制度。一直以来,注册营养师均是以会员制形式向香港营养师协会登记,但本地毕业的营养学家却没有个别的会员制。在这次自愿注册计划中,营养师界别的注册由香港营养师协会负责,营养学家却未包括在计划以内,造成争议。

行内对“注册营养师”(registered dietitian)和“营养学家”(nutritionist)的定义一直十分清晰。

根据香港营养学会(Hong Kong Nutrition Association)定义:“部分认可大专院校设有营养治疗学及/或食品及营养学课程,完成课程并取得相关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士)的人士可成为营养学家”,他们有能力进行健康推广及基本饮食建议。

由于香港沿用外国制度,食物营养学的毕业生要成为能给予病人专业饮食意见的注册营养师,则需要修读相关的深造课程,再额外考取临床资格。例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SPACE)的两年制深造文凭或硕士课程,或到外国进修(如英美澳加),经过临床训练,到医院实习才能考取资格。

行内对“注册营养师”(registered dietitian)和“营养学家”(nutritionist)的定义一直十分清晰。(香港营养师协会 Facebook)

营养师名义被误用 需确立制度区分

现时,单单中文大学,每年已有超过 70 位营养学本科生投入市场,却苦无去向。

至于香港的营养师课程,约两三年招生一次,每届约 30 人成功考进课程,他们仍需要通过具淘汰制度的实习和临床考试才能取得营养师资格。若是选择到境外进修,由于近年美加等地修改收生准则,已甚少录取外地大学生,有意进修的只能选择到澳大利亚或英国升学,索价 50 至 70 万港元。

部分无法循以上途径考取营养师资格的营养学毕业生,会从事减肥顾问、营养补充品或药品销售工作。由于欠缺法例规管,加上坊间对“营养师”的用法含混,部分营养学家,甚至其他只修读过短期营养学课程的人士,会误用“营养师”名义作宣传,令两者角色更为混乱。

一个把“注册营养师”、“营养学家”以及修读短期课程人士区分的制度,已是众望所归。

参考外国经验 不以单一营养师资格发展

现时,英国与澳大利亚均会列明营养学相关的不同工作及所需资格。例如在澳大利亚,“注册营养学家”(Registered Nutritionist)需要有至少 3 年工作经验,更需进一步认证才能获得“注册公共卫生营养学家”(Registered Public Health Nutritionist)或“注册动物营养学家”(Registered Animal Nutritionist)等资格。

回到香港,毕业生人数暴升,但注册营养师的空缺却远不足应付需求。与其苦求增加注册营养师学额,不如好好参考外国经验,把现时单一营养师注册制,按不同训练和专业细分为不同职系,各自执业,按社会需要发展不同的营养专业。

坊间对“营养师”的用法含混,部分营养学家,甚至其他只修读过短期营养学课程的人士,会误用“营养师”名义作宣传,令两者角色更为混乱。(香港营养师协会 Facebook)

争夺接见病人的权力 两专业不如先将职责重新分工

除了营养师以外,香港还有 15 个不受法例规管的医疗专业:听力学家、临床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等行业,均一直依赖各自学会进行资格认证。

但一个行业往往有多个学会,会员认证间又有重复,令执业者质素良莠不齐。根据卫生署 2014 年的数字,香港共有 9,036 位此类专业人员,较 3 年前多出 4,000 多位,当中有近六成任职私营机构,服务质素及所受监管成疑。

今年 5 月,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透过先导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为以上 15 个行业建立自愿注册制度。中大作为独立第三方,为每个行业选定一个专业团体,制定名册,并发放认证标志以作识别。

选取这些行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些专业人士会“直接接触”病人,所作出的诊断亦可能对病人造成一定风险。因此,受当局邀请纳入自愿注册制的行业,亦变相获当局肯定为可以接见病人。因此,此次“营养师”和“营养学家”之间的注册争议,亦是两个职系间“谁有接见病人资格”的角力。

事实是,营养师和营养学家所接受的训练并不相同。若在分别订立注册制度后,忽略对各自职责的重新分工,而只是盲目追求接见病人的权力,一来是营养师和营养学家各自专业的错配,二来亦错过了重新整理现时乱局的良机。

在注册制外 应教导病人选择合适服务

即使推行注册制度,公众对专业的理解不足,仍然无助市民选择服务。“注册营养师”和“营养学家”是一例,“临床心理学家”和“辅导员”又是一例。即使今日两者分别注册,在欠缺病人教育下,公众可能根本未能理解不同专业的差别,为自己选择适当服务。

病人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澳大利亚卫生署推出医疗服务索引“healthdirect”,让公众可以在手机程式初步分析病况,再寻找最近的诊所和相应医疗服务。一来减少因断症而延误诊治,二来亦让医生以外的医疗专业得以发展,令病人得到更适切服务。英国北爱尔兰的 NIDirect 亦有提供相似索引,教育群众认识不同医疗服务的对象,帮助公众选择治疗。

澳大利亚卫生署推出医疗服务索引“healthdirect”,让公众可以在手机程式初步分析病况,再寻找最近的诊所和相应医疗服务。(healthdirect 网页截图)

反观香港,有逾九成基层医疗服务由私人医疗机构处理,却一直欠缺教导病人选择服务的支援。市民缺乏对不同医疗专业的理解,即使为这些专业订立注册制度,市民亦无能力为自己作出选择,更莫说找到适合服务,及时治疗。

【编按:作者陈盈为中大公共卫生博士生,文庭为中大食品及营养科学毕业生。】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读者如欲投稿,可将稿件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