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Zine浪潮(3)】小店撑起zine文化

撰文: 邱汛瑜 何桂婵
出版:更新:

一般消费者要接触zine(独立小志)的确不容易,你不会在大型书店、7仔或Circle K见到zine,创作人通常只拿到几间独立书店寄卖,或跟其他创作人私下zine swap。但近年随著手作市集兴盛,以及愈来愈多独立书店的出现,令zine增加流通机会,其中Odd One Out可说是zine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推手。

刚开业不久的网店Tothepoerofz,卖的全是香港土炮zine。(龚慧摄)
版画小店Odd One Out自几年前已经在店内特设zine corner,令更多读者接触到这类独立出版物。(龚慧摄)

店主Phemie首次对zine产生兴趣,乃基于一个“抵”字。那时她在曼彻斯特的Magma书店看到一批只售几英磅的小书,成品带点粗糙,作品没有特定形式,多样而有趣。后来在湾仔开店,也特设zine corner,出售本港和外国好zine,即使是略有名气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作品,也不过一百多元,贯彻“抵”的精神。

Phemie说不时有人把自制的zine拿来寄卖,但也不是照单全收,只选择配合店舖气质的作品。她认为zine是“创作人变身艺术家出版的插画”;因此入货时较著重以内容和插画为主的zine,多于纯文字或摄影志。她指zine没有特定客源,乜人都有,更有不少外国人特地来买zine回乡做手信。

Tothepowerofz今年于九龙城书节设置一个zine的摊位,向大众介绍本地好zine。(龚慧摄)

网店:万事俱备 只欠zine fest

刚开业几个月的网上zine店Tothepowerofz,则主打本地zine。虽然主理人Jeffrey指在香港出过2本或以上zine的创作人,应不多于15个;但他选择独沽一味卖“香港制造”,因他认为香港的zine生态相比起外国仍属萌芽期,太早引入大量外国作品,怕本地创作人和受众的口味会太受外国影响。

谈到香港和外国作品的分别,Jeffrey指:“香港的zine仍在成长中,未出现一种主流风格,但挺受日、韩影响,较少hardcore-punk的东西。而且香港zine大多都是图文并用,相对理性,反之外国有不少都是抽象的东西。”

Tothepowerofz的主理人本身也是zine maker,《羊壹》和《长洲志》都是他的出品。(龚慧摄)

二人均认为一个完整的zine生态,不能欠缺定期的zine festival。大城市如布鲁克林、三藩市等,每年都有不下一次的zine fest聚集一众zine界同好。香港继2013年于书展举行的“It won’t be too small.” : Edited x kubrick HK Zine Party,最近一次便是由Odd One Out和Ink’chacha举办的Zine Scene展览,为其提供一个正式的展览空间。展览反应十分热烈,Phemie预期将来会每年举行一次,继续推广独立创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