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供应链中断引发抢购潮 疫下省思“粮慌”虚与实

撰文: 易汶健
出版:更新:

在肯尼亚奈瓦沙(Naivasha),因为欧洲锁国以阻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散,花农东主Jack Kneppers找不到飞机运送鲜花到荷兰拍卖,忍痛把100万株盛开的玫瑰丢弃;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isbane),牛油果种植企业Avolution行政总裁Antony Allen也为如何把货物空运到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头痛,公司已有心理准备承担比过往贵五倍的运费……

疫情肆虐全球,包括香港在内,多个爆发疫情的地区都曾出现“抢粮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早前警告,各国必须严阵以待,特别是在4、5月,避免出现粮食危机。但组织强调,这场粮食危机并非因为粮食短缺,而是全球粮食供应链断裂及恐慌性抢购。这些乱象反映在粮食生产全球化下,长期依赖跨地域的食物生产方式存在风险,粮食供应并非如我们以往想像般稳定。

粮食贸易的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前已经出现,甚至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以横跨欧亚大陆的运送为主。到十五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及新大陆的发现,香料、水果、马铃薯、玉米等产物在各大洲贸易往来,全球粮食贸易网络再次得到极大扩张。及至跨国贸易的兴盛及工业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工”概念逐渐套用在粮食生产上,各国更为重视生产及出口在市场上占优势的本土产品,并输入其他地方的特产和食品;配合生产、加工和保鲜技术的进步,大大增长粮食能够运送的距离,并减少运输成本,加快了“粮食全球化”的进程。

西欧及北欧多国每年都需要大量季节性劳工协助收割农作物,但今年因为封关,人手严重不足。(美联社)

粮食全球化的发展变相降低了部份国家对粮食“自给自足”的要求。不少国家,特别是土地相对紧绌、无法大面积发展农业的国家,愈加依赖从海外进口粮食,以满足发展需要。像在殖民主义时期,欧洲的宗主国便利用殖民地生产它们所需的食品,例如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主要肉食供应地。此外,二战后的“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透过使用化肥、采用高产量品种,以及新耕种和灌溉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全球粮食供应变得较为稳定,不少国家、特别是购买力相对较强的发达国家因而愈加投入粮食全球化的怀抱,不太在意粮食自给比例的下降。

香港正是粮食全球化的鲜活例子。战后的都市化、工业化令香港经济急速发展,同时令农业衰退,农夫放弃耕作,不少农田都变为工厦和住宅。时至今日,这块弹丸之地要养活约750万人口,每天须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香港所有牛肉均由进口得来;只有1.7%蔬菜在本地生产;逾八成食米来自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相对来说,本地海鱼产量占食用量逾三成,算是比例较高的一项了。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农贸市场因疫情关闭,商人唯有把蔬菜放在路边售卖。(美联社)

粮食未短缺 危机源自封城与恐慌

对香港人来说,粮食全球化的好处显而易见,靠着全球紧密的粮食流动网络,世界各地的食品能够源源不绝运来,供香港人选购,即使出现天灾人祸,也不用怕粮食会因而短缺,因为总可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补充。然而,一场肺炎疫情打破了香港人对粮食供应的信心,疫情来袭初期,香港人不但抢口罩、抢日用品,更抢购粮油食品。当我们以为抢购潮令香港大出洋相之际,随着疫情蔓延全球,各大城市纷纷重演超市排长龙抢购一幕,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事实上,粮食供应在疫情下未出现短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价格指数足以佐证。一般来说,若粮食供应紧张,粮价将会上升,但今年3月的食物价格指数为172.2,已连跌两个月,回到去年10月的水平(表一),而下跌的主因是疫情导致粮食需求下降。细看各个主要粮食类别,玉米及糖的价格大跌,这是由于原油价格急挫,导致对玉米等替代能源原料的需求大减,商人亦弃产乙醇而转为产糖。此外,乳制品价格微降、肉类和谷物价格见稳。

(香港01制图)

真正导致民众恐慌性抢购的是,对全球粮食供应断链的担忧。回看香港曾出现的几波抢购潮,事前都曾传出某地将封锁食品出口的消息,例如泰国或越南禁止大米出口等,即使商会及消委会连番表示货源稳定、供应充足,但仍难阻抢购潮,要到各家各户“储够粮”、超市货架再现存货后,抢购潮才有所缓和。

封关锁国 无法收割运送农作物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蔓延全球,多国实施封城锁国的措施,经济活动因而停摆,连带影响物流运输,令农民和食品贸易商措手不及。食物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主食粮和高价食粮,前者包括小麦、黍、大豆、油种子,生产过程主要采用资本密集技术,较少依赖劳力;后者包括蔬果、鱼类,依赖劳力采收。虽然两者均受人流物流关卡影响,但高价食粮容易变坏,需要在短时间内收割和运往市场出售,封城措施对其造成的冲击要大得多。

不少西欧和北欧的农场东主正承受着封关措施的苦果。过往,他们会聘用东欧的移民工打理农务,负责播种和收割。德国的农场每年便需要聘用30万名外籍季节性劳工,单是刚过去的3月就需要3万人,这些劳工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兰,但随着欧盟关闭了申根边境,罗马尼亚人难以抵达当地,波兰人亦因为回国后要隔离两周,不太愿意往德国打工,导致德国没有足够人力收割农作物;毗邻德国的法国也缺少20万名临时劳工。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法、德、英等国家各自跟国内农庄合作,邀请本地居民、留在当地的移民工以至难民帮忙。

在肯尼亚奈瓦沙,工人把无法运往欧洲贩卖的玫瑰丢弃。(路透社)

非洲亦是重灾区,肯尼亚是欧洲蔬果和鲜花重要来源地。过往欧洲的航班会满载货物飞往南非,然后在回程途中降落肯尼亚上货,再运回欧洲。但受疫情影响,抵达南非机场的航班人员需要隔离21天,航空公司因而减少甚至停飞往南非的航班,导致停肯尼亚载货返欧的航班大减,当地约一半农作物无法外销,即使找到航班载货,空运费却升了两倍,无数工人在3月纷纷离开岗位。为了解决问题,肯尼亚鲜粮联盟(Fresh Produce Consortium of Kenya)行政总裁Okisegere Ojepat本月初表示,欧洲多国已推出绿色通道加快新鲜粮食入口,肯尼亚亦正与国家航空公司商讨,希望动用其货机运货,以满足欧洲顾客的需求。

继续阅读︰【新冠肺炎】重温12年前的粮食危机 勿重复犯错

相关文章︰

【新冠肺炎】G20农业部长承诺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新冠疫情或致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

【新冠肺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疫情影响粮食安全

粮食告急:越南禁止出口中国 大米将涨价

上文节录于第211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27日)《供应链中断引发抢购潮 疫下省思“粮慌”虚与实》。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