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二】深圳首现中式主题公园 行业发展历经几次洗牌
随着愈来愈多的主题公园落成,既出现雷同现象,也形成恶性竞争,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建造更具特色的乐园,以及主题公园该如何发展下去等问题。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为许多人打造梦幻世界的产业看看吧。
承接上文:【主题公园.一】国外舶来梦幻世界 中国主题公园掀热潮
中式主题公园首现深圳
但是,林焕杰认为,1989年才是中国主题公园的元年。因为1989年,深圳华侨城集团建成了锦绣中华,首次专业、有系统地建造主题公园,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产业。随后,该集团打造了一系列主题公园,并带动业界发展及壮大,更推动了中国主题公园进入了争霸年代(表一及表二)。
林焕杰讲述了当年的历史:“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华侨城集团是一家中央企业。当时国家允许在今日深圳南山这一块土地开发深圳华侨城项目,时任(香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的马志民就成为了开创者。”
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设想呢?“马志民经常出国,他见识了许多国外的娱乐项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放了国门,很多港澳台乃至国外的商人在深圳做生意,马志民意识到需要打造一些娱乐设施,吸引这批人消费,同时还要吸引更多人来内地。于是,他根据多年在欧美考察的经验,决定依照国外模式,建造一个主题公园。”林焕杰说。
土地有了,大体规划有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建造怎样的主题公园。“马志民考虑到外来客人进来后,应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他决定把这个公园叫做锦绣中华,将祖国大好河山微缩于此,向外传递中国文化。”林焕杰进一步解释,“就像黄鹤楼、长城这些不同景区景点的标志性建筑,被(缩小)放进一个公园中,吸引国内、国外的游客。”他指出,“锦绣中华把这一票打响后,甚至得到国家的认可,地产商的青睐,旅游地产的概念就是从这个时候兴起的。”
被誉为“中国主题公园之父”的马志民后来又带领华侨城集团打造了第二代主题公园“欢乐谷”,并发展成将动态游乐设施和静态景观相结合的代表性产业,也令深圳成为引领这一波热潮的先驱。
接下来,2006年开业、位于广州番禺区的长隆欢乐世界成为珠三角地区主题公园的后起之秀,它引进世界先进的游艺设备,为花城市民打造了一个号称集“八项世界之最”的大型乐园;之后又将版图扩张至另一个沿海城市:在紧邻澳门的珠海建立长隆海洋王国。这两个别具特色的乐园,不但吸引港澳游客到来,而且常成为电视剧集中的取景地。
长三角带动业界大洗牌
如果说位于珠三角的深圳是中国开发主题公园的鼻祖城市,那么,地处长三角的上海则促进主题公园版图大洗牌。
上海西南部的虹梅路上,地铁一号线和几条主要绕城公路在这里交汇。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上海引进国外的游乐设施建造了本土第一家大型游乐园—锦江乐园,隶属于锦江国际集团。这里成为上海及其周边游客络绎不绝的玩乐天地。
上海孩子的童年记忆中都有锦江乐园那座全国首个巨型摩天轮和云霄飞车(过山车)—曾经的春游目的地、周末休闲的选择。在1985年9月14日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锦江乐园过山车的广告:“国内最大型、最惊险的游乐项目之一,本市第一个单环滑车现已建成开放。”彼时门票只需要五角人民币。有人说,坐在锦江乐园制高点的云霄飞车上,可以饱览大半个上海市区。
如今的锦江乐园门票已经翻了几百倍,每年接待超过100万人次游客。曾经荒凉的虹梅路周边,也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区,坐在云霄飞车上,周围是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这座“老上海”心中的乐园,带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迈入新世纪。
2009年,华侨城集团将其成功在深圳打造的“欢乐谷”主题公园品牌带进上海。从开业起,这个欢乐谷就与锦江乐园形成竞争。然而,位于上海近郊松江佘山的欢乐谷占地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这让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的锦江乐园难以望其项背。
上海欢乐谷继承粤深地区的优良传统,大刀阔斧开辟出上海及其周边游客心中的理想乐园。全国第一座木质过山车、水上过山车和跳楼机,高科技设备和丰富的节目,成功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竖起口碑,也无形中让老牌锦江乐园失色不少。
除却上海,长三角地区的主题公园开始蔓延,整个华东地区的业态蒸蒸日上。譬如老牌的杭州宋城、苏州乐园各具特色,苏南城市常州的中华恐龙园也不甘落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恐龙主题乐园。
长三角地区主题乐园的逐鹿群雄之战,打破主题公园在珠三角地区的一方独霸局面。几大专业打造主题公园的企业占据市场大多数,风头逐渐压过一些老牌、甚至和政府合作的主题公园。
时至今日,本土主题公园不但遍地开花,也成就了开发它们的连锁运营商,如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集团、宋城集团、万达集团、融创集团和长隆集团等等(表二)。
这些连锁运营商也将主题公园打造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据咨询顾问公司AECOM发布的《2018中国主题公园项目发展预测》报告,当时中国主题公园游客总量近1.9亿人次,当中包括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其中本土品牌连锁主题公园总游客量达1.3亿人次,占全部主题公园总游客量的67%。
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出第400号《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规范》)。当中,对中国内地主题公园提出规范和要求,并将中国主题公园划分成特大型、大型和中小型三个等级,规范选址和土地管理。根据《规范》中的数据,中国特大型主题公园占25%,大型则占42%。主题公园由此成为了获国家和投资者重视的产业,林焕杰说,“估计到2020年,中国主题公园的零售额可达120亿美元。”他认为,这是一个甚有前途的产业。
迪士尼进场带来冲击
主题公园的残酷竞争不仅于此。2016年,这是游客闻之欢欣雀舞,却让业内人士五味杂陈的年份。林焕杰把这一年称为“新的发展时期”,因为强劲的海外竞争对手——迪士尼乐园进入中国市场,年中于上海开幕。
丁丁在前年去了这个世界级乐园。作为一名游客,他这样比喻自己的选择:“去迪士尼或环球影城就像吃肯德基、麦当劳,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会想吃一顿拥有熟悉味道的中餐。”尽管国际品牌实力强大,但从小陪伴他长大的欢乐谷、锦绣中华等却是食之有味的回忆,好像“妈妈做的菜”。
当时,政府也注意到主题公园的商机,引进国际主题公园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上海迪士尼是继美国洛杉矶、美国奥兰多、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之后,世界上第六座迪士尼乐园,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座海外引进的主题公园。这让几大本土主题公园开发商开始感受到外来冲击和危机。2021年,预计设址北京通州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将会开幕;而总投资5.5亿美元的乐高乐园(LEGOLAND)同样选址上海,预计2023年营运。
面对海外力量进场,本土主题乐园的生存情况值得关注。林焕杰的结论是:“截至2019年8月底,中国内地的主题公园共有339座,其中23%录得亏损、22%大致持平、53%获得经营性盈利。”(注:经营性盈利是指靠经营主体公园的收入,不包括企业的其他投资。中国现有主题公园的成人票价多定价为150元人民币及以上,平均约为200元。)
基于国情和人均消费水平,本土主题公园拥有庞大的游客市场。AECOM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则显示,中国主题公园的游客总量达到近1.9亿人次,预计2020年游客量达2.3亿人次。以中国14亿人口计算,中国主题公园的人均访问量为0.13,美国主题公园现今人均访问量达到0.65。以此来看,中国主题公园虽然已经规模不小,但是要追上世界的脚步仍有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
千千万万如丁丁这样的国人,见证和经历了主题公园在自己国家的萌生和兴起,对这个伴随自己成长的事物也寄托了巨大期望。有朝一日,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属于自己的主题公园玩耍。
可曾记得,万达集团创办人兼总裁王健林数年前接受访问时说:“有万达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二十年之内都盈不了利。”此番豪言壮语,代表本土主题公园打造者的雄心壮志。王健林的确建造了许多座(儿童)乐园,其他大中小型企业若能将旗下主题公园用专业化的理念建造,当主题乐园真正地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不再是资本角逐的工具,或政府的面子工程,那时,中国出现“迪士尼”指日可待。
上文节录于第20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6日)《我们离迪士尼还有多远?中国主题公园进入新时代》。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