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野长城”遭水泥抹平 将追责相关单位
近日,媒体曝出辽宁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水泥抹平”,新闻图片可见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的长城,一段城墙与地面被铺上一层灰白色覆盖物,长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有关工程调查情况发布会。调查称,该工程设计方案审批手续依法合理,招投标等程序合规,基本达到了抢险加固的目标,但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未按照规定报批,确实存在使用少量水泥,共有780米长城段落存在三合土“抹平”现象。
国家文物局的官网显示,“最美野长城被水泥抹平”抢险维修工程技术方案于2012年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了辽宁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对此作出批覆,同意所报方案。该项工程于2013年开始实施,2014年完成,大毛山段长城目前由辽宁省文物局技术验收,但至今未上报国家文物局验收。
修缮中用水泥 违背法律法规
此前,南都专访“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方案设计者陈术石。他表示,长城修缮前是石头墙体,墙顶的石块已有松散,如不加固封实顶部,再过几年将会倒塌。与此同时,他也承认,方案设计和施工上有不足,诚如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所说,“这次修得确实不太好看。”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保护专家董耀会指出 “使用水泥涉及的根本不是观瞻问题。这违背了法律法规,破坏了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他指出,国家文物局2013年批覆的北京市延庆、密云境内的三处长城遗址修缮方案明确提出要求,修缮中不能使用水泥等新型材料。
2014年,国家文物局依据《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制定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中规定,不得采用水泥及未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可靠、安全、有效及可再实施性的化学材料或工艺进行长城结构加固或表面防风化加固处理。
此外根据《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长城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干预措施的实施范围和工程量,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董耀会认为,“最小干预原则”通俗来讲就是经过修缮之后,除了排除墙体险情,整体上的感觉还是没修过的风貌,“小河口长城没有做到这一点,才造成长城古朴沧桑历史的面目全非。”
工程问题多多 将追责相关单位
调查组指出,在工程管理上,辽宁省文物局、绥中县文物局、绥中县长城文物管理处工程设计方案把关不严,未全部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复文件的有关意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力;在工程初验中,未提出“抹平”做法欠妥、洽商程序不合规、竣工资料不完备、部分资料缺正式图章、竣工图与现场情况不符等问题。
国家文物局责成辽宁省文物局重新组织专家全面查找工程问题,初验合格后报国家文物局,再进行竣工验收。责成辽宁省文物局对相关责任单位严肃处理,结果调查清楚后会向全国通报。
针对此次事件反映出来的长城保护工程中,保护理念落实不到位工程不规范问题,国家文物局将敦促长城沿线15个省、市对所有项目进行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避免造成长城文物本体遭到破坏,下一步将抽查长城保护维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