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土电影】许鞍华下定义:香港人制造的都是本土电影!

撰文: 戴嘉达
出版:更新:
许鞍华点样定义本土电影:“港产片就是本土电影,由香港人制造的都是本土电影。”(东星娱乐)

仍旧活跃于影坛的新浪潮导演不多,许鞍华是其中一个,几十年来见证著港产片的由盛转衰,被问及对近年兴起的“本土电影”此一说法,她直言不讳:“港产片就是本土电影,由香港人制造的都是本土电影。”

《十年》是一套本土电影,但本土电影不应只有《十年》,应要包括更多不同种类的电影。

《十年》是科幻片

“我认为本土电影的定义应该扩大一些,不一定要以怀缅昔日香港或者反映现今社会作题材,因为电影本身是具有想像力的,若‘本土’的定义太狭窄,最终只会成为创作人的框架。”

“在我心目中,《十年》其实是一套科幻片,年轻导演藉该片讲出他们对于未来香港的想像,及后又在社会得到广泛关注,这已达到电影的成功之处。”

的确,每个人拍戏都有不同,他们都对社会有各自的理解,要拍出好戏不一定要围绕政治议题,更重要是透过电影开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投奔怒海》为许鞍华赢得首个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该片由左派电影人夏梦投资,在海南岛取景拍摄,是为少有同时不被中国及台湾所接纳的电影。(网上图片)

不是“比一收一”

“同时间,电影应是一个很利他(altruistic)的媒介”

“如果能拍出一套关于精神病人的电影,表达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令大众对这些弱势社群有更多的关注,对我而言,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但是,导演有自己的表达,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读电影,八十年代初的《投奔怒海》,许鞍华原本是想讲越南人的故事,但放映时入场观众感受到的,反而是他们在中英谈判过程的焦虑,“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因它从头到尾都不是比一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