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Zine浪潮(2)】小志背后推手
Zine的独立性,在于其不用为市场服务的自主生产精神,通常每本zine的数量,少则十本八本,多也不过一、二百本,独立印刷和出版商正好为一众zine maker提供幕后支援,鼓励更多人以印刷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生产、创作,相辅相成。
印刷者: 印少少的实验
Zine的印刷方式多元且富实验性,由丝网、拼贴、蓝印,到活字、凸板,不一而足。而近年香港的zine,似乎离不开risograph孔版油印术,全因Ink’chacha的出现。
成立于2011年的Ink’chacha,最初本著实验心态购入risograph印刷机,结果意想不到地受欢迎,现时坊间所见的risograph印刷品中,由Zine,到喜帖、名片、地产宣传品,九成均是出自Ink’chacha之手。
Risograph常用于印制学校通告,每次只能印单色,因而设计师需做大量前期工作去“拆色”和试印,通常要印十几次才合格;印刷期间图案会移位,制成品还会稍微甩色,但色彩效果比起电脑更鲜活,且有独特的怀旧微粒效果,难怪受到创作人追捧。
本身也是修读设计的主理人之一King,留意到近年愈来愈多人做zine,去年8月跟版画店Odd One Out合作举办zine 展览,免费为50个本地创作人印zine,King指:“读art & design的人都喜欢画公仔,像我小六就画了一本叫‘龟仔日记’的书仔送给同学,当时还没有zine的概念。但近两、三年,随著市面上出现不同的小型印刷公司和手作市集,选择多了,间接鼓励人透过zine去表达自己。做zine最好的地方是无需被人judge,我相信小量印刷将成为潮流。”
出版人:留住自主创作
常有人质疑,在网络年代,纸本何价?尤其zine这种小众出版物。对独立出版公司Small Tune Press主理人、同时也是zine maker的Beatrix而言,这是一种对实体媒介的信任:“纸的可能性不只是阅读,更牵涉到身体的运动。上网像建一栋楼,一层扣一层,是线性关系,适合资讯性的内容;但阅读纸本如耕一块田,不同的田可以同时生长不同作物,较自由多元。在以目标为本的资本商业社会中,仍能透过独立出版,掌握自主创作和思考自由,尤其可贵。”正如她的其中一本zine,收录了她跟一位网上交友认识的异性的对话,封面由多个人头拼凑而成,模仿交友app中的人头相,她更特别选择工联会课程手册的用纸,象征在交友app的人海中寻人,好比在工联会那厚叠叠的手册中找课程。
拥有出版人和创作人双重身分的Beatrix,每次为他人出书,她都会深入了解创作者的个性和作品,交换想法,一方面可以为出版生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作注入灵感和启发,整个过程是交流,而非纯粹交易。
Small Tune Press小小的工作室珍藏了一箱箱本地和外国的zine,包括Microsoft年代之前的产物——黑鸟乐队的COMMUNIQUE,形成一个小小的zine library,如有兴趣者,可跟Small Tune Press预约周末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