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禁食野味新规定存疏漏 落实监管才可治本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虽然人大《决定》相对地方条例没有那么具体,但亦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可见,在法例制订上,疫情发生后,政府有意弥补之前有关吃野味问题的条例疏漏。然而,这些新规定和条例的制订,是否就代表了今后在野味食用问题上可高枕无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条例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及解决。
承接上文︰【新冠肺炎】山珍海味腐蚀公共卫生 捕食野生动物何以禁不绝?
落实监管才起作用
第一个便是过去颁发的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所带来的监管困难。根据中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只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成功获得“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便可进行对相关动物的养殖、经营与运输。问题在于:其一,不少商户会偷捉野外的动物与饲养的动物进行配种,留下安全隐患;其二,不少人的观念依然认为,同一种动物野外的就是比饲养的好,因此两者价格往往相差数倍,再加上饲养成本高,使得野生动物依然有市场。然而,如何鉴别是养殖的还是野外捕捉的,对执法人员来说却是难题;其三,许可证颁发监管不力,市面上甚至可以买卖,造成监管失效。比如大陆媒体暗访发现,一些非法渠道中,野味商表示只要两三万元人民币就能办下许可证,以陆路或航空方式供应动物。有不少商家更是获得许可证后将许可证上允许售卖的动物摆在明面上卖,不允许的藏起来偷偷地卖,有了这张许可证反倒更不容易被执法者识穿其非法偷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因此,新的阶段是否还需保留个体经营的权利,又或如何监管、排查许可证的发放,也是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第二个问题便是如何明晰责任。比如《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原则是“谁发现谁监管”和“谁先立案谁查处”,然而,当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法主体涉及林业、农业、公安、市场、海关等多个部门,容易出现职责不清及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须厘清各部门间工作职责范围,例如按照是否有经营许可,违法行为发生地域等,区分部门监管职责,避免互相推诿。
与此同时,如何完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专业培训,以更好地监管非法捕猎、交易,也是不小的挑战。监督不到位,会使再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流于空谈。例如在过去,即便是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也会因监管不力而遭到非法捕杀。这一方面是因为非法捕猎者往往更熟悉当地地形、动物行踪,执法者难以24小时盯梢监管,所以,需要更完善的协作策略和专业强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捕猎工具难以限制。法律明令禁用的盗猎工具只能包括大概范畴,比如猎枪、毒药等,然而,对于许多其他的辅助工具,甚至是有盗猎者在网上分别采买原材料,自制捕猎工具的行为则难以监管限制。
在监管交易上,执法人员亦将面临不少困难。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识辨非法的野味交易。许多执法人员曾反映,由于交易非法,野生动物饲养场存在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如大雁、黑水鸟等会以“鸭子”的名义出现在菜单里。再有就是野味鉴定成本高,往往需要上千元人民币,进而让有关部门望而却步,难以起诉、处罚违法人士,最后往往由市场监管部门以证照不齐,或按照《食品安全法》条款为了防病需要等为由,进行处罚和扣押。
因此,新的条例尚未全部正式出台,不管是其本身尚未触及、解决的一些遗留问题,又或是如何落实监管的问题,都需社会提高警觉,进一步改善。
转变观念始可治本
然而,禁食野味并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再好的法律也只是通过增加犯罪的成本,阻吓人们进行违法行为。更根本的仍是人们的观念问题。
目前,不少地区对野味有错误认知,过度吹捧野味的营养价值而让人趋之若鹜。比如南方盛行吃蛇,认为蛇格外滋补。在内地主流的搜索引擎“百度百科”上便很容易找到大力主张吃蛇好处的内容,比如可解除疲劳、延年益寿甚至预防疾病。在SARS疫情爆发前,深圳蛇类消耗单日最高可达10吨以上;SARS过后,广东不少餐厅仍可见对蛇类菜式的推广,甚至推销全蛇宴,一次包括八种有关蛇的菜式等。就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人们仍在进行野生蛇的买卖。1月29日,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在辖区市场内,发现一名水产摊位经营户正在宰杀蛇类,其拥有三条王锦蛇,共4.29公斤,无法出示来源、检疫、购买证明等相关文件。
由于野味在过去一直被视为山珍海味,且售价高昂,食用野味还被赋予区分阶层、彰显品味的意味。吊诡的是,国家禁止捕捉野生动物,反而令野味奇货可居。在不少野味市场上,果子狸每斤达175元人民币,一些珍稀鸟类高达数千元,更有野生动物,如熊,每只上万元,是颇有排场的“高档”饮食。因此,觅得野味被扭曲为权力和财富的彰显,例如2017年就有人在微博上炫耀在广西获招待吃穿山甲,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广东省林业局的调查,广州半数以上居民吃过野生动物。究其原因,45.4%的受访者认为野味可以补充“营养”,37%是出于好奇,12%则是为了炫富。因此,买方和卖方共同在中国大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野味交易市场。在2016年,单是政府批准的野生动物养殖业年收便高达约200亿美元,更别提地下交易产业。
由此可见,正如那句俗套宣传语:“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政府显然要加大力度推行社会宣传教育,打破公众对野味的迷思,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对野味的需求,让野味市场无以为继。比如,为了推动广大消费者自觉树立健康饮食观念,主动拒绝野味消费和野生动物交易,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全省各级消委会发出消费警示,以让人们走出“食用野生动物能滋补身体”的迷思和吃野味成了有面子的观念。
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央级媒体亦纷纷刊载相应的文章,如《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转变观念,拒绝野味》等,期望唤起社会意识。人民网更提出,让人们害怕食野味带来的卫生隐患只是“治标”,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才能治本。从更长远的角度,应给予公众更完整的生态系统教育,从禁食野味到能做到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对此,政府不能仅依靠疫情期间的媒体宣传,更要注重平时的公众宣传、举办相应的社区讲座和活动,提高义务教育中这一部份的比重,以及注意读物的知识宣传,杜绝其中的不良资讯。比如,早前有人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在介绍果子狸时,称果子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
只有公众的观念转变,才不会有人试图在法律条文下铤而走险。除去心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悲剧不断重演。
不仅仅是中国问题
此次疫情病例最先发现于武汉,让中国人食野味问题再次引起世界关注。然而,吃野味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不少亚洲国家的人都有吃野味的习惯。比如印尼北苏拉威西省城市美娜多(Manado)的著名菜式Paniki,便是以椰奶与姜黄粉等香料烹调蝙蝠肉,不少餐厅均有售卖。疫情爆发后,这一菜式停止出售。与此同时,该省另一城市托莫洪(Tomohon)的市长也下令当地市场停止售卖野味,以免新型冠状病毒经此方式传播,并鼓励商家停止出售野猪、狗只、老鼠等动物。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Isye Liuw指,有关部门会加强对货车的检查,以免有商家将野生动物运到城市。可见野味在当地亦有市场。
亚洲其他国家的城市亦有不少野味市场。比如越南隆安省的禽鸟市场(Thanh Hoa Bird Market)便是当地最大的野味市场之一。其在3月仍然贩售活体野味,包括乌龟、蛇、老鼠、水獭及各种鸟类等动物。多家外媒走访后表示,现场环境恶劣,野味店空间狭小,更有苍蝇萦绕,卫生条件堪忧。市场内一名商户表示,他每天早晨会准备70公斤的禽鸟,每年售出约八万只鸟。
泰国市场亦有商人无视疫情出售箭猪、蜥蜴、猴子等野味。据联合国统计,国际非法野生动物买卖,每年高达约230亿美元收入。因此,禁食野味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否则,由野生动物引致的病毒传播与疫情爆发,未来亦有可能在其他国家城市爆发。
相关文章︰
【新冠肺炎】内地全面禁食野生动物 农业农村部:龟鳖牛蛙不禁食
【新冠肺炎】全国两会推迟召开 人大常委会通过全面禁食野生动物
【新冠肺炎】公安部:各地已查处非法运输出售野生动物案件1787起
上文节录于第20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23日)《山珍海味腐蚀公共卫生 捕食野生动物何以禁不绝》。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