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坦莉宝雯勇于挑战犹太信仰 镜头以外反思时间生死

撰文: 陈奕谦
出版:更新: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的所罗门王死后国不能治,分裂出犹太国。后来这个民族亦都称之为犹太人,他们一代传一代的信仰就是犹太教。妮坦莉生为犹太人,却同时敢于挑战犹太信仰;她拍电影,抽象地相信与创造一脉相承;从犹太人的安息日,她亦反思时间为何物。

米派德为《黑天鹅》排舞,亦饰演其中一个舞者,因此与妮坦莉结缘相恋,并组织家庭。(Getty Images)

妮坦莉8岁开始不再吃肉,原因无他,就是不忍心杀害动物。2009年她读了美国作家弗尔(Jonathan Safran Foer)一本书,名叫《吃动物》(Eating Animals)。自此之后,妮坦莉更加决定全素,除了怀孕那段日子之外。

妮坦莉和弗尔互通电邮多年,既是笔友,也是“老友”。他们最近在《纽约时报》公开对谈,由工作到人生,聊得好不投入。妮坦莉回想自己二十来岁,初次接触佛教,那时已经心生疑惑:“我应该满足于当下即是?”犹太信仰在她心目中,核心在于盼望将来之事。他们常说“明年耶路撒冷见”,恍似还在流放的日子。“耶路撒冷可能是一个永不可及的概念,所以我们即使有了它,还是在盼望。”

妮坦莉在2011年既怀了第一胎,也夺得了金像奖。她近日再传怀孕,相信会再为人母。(路透社)

​相夫教子 全家拥抱犹太信念

不过犹太人的信仰,妮坦莉未必全盘接受。早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她已经向作家波葛宾表示不相信人死后仍然存在,又认为要对自己的信仰时常提出疑问。

话虽如此,犹太信仰对于她的人生来说,还是占了指导地位。“犹太信仰中,语言创造现实。说了‘要有光’,然后就有光。这对我的创作来说很重要。”妮坦莉相信拍电影其实相似,也是透过语言和说故事创造了世界。

当一个人有了儿女,人生观念或许更能反映出来。五年前诞下儿子,妮坦莉为他取名Aleph,是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即使生活忙碌,她有时也会在周末带Aleph到犹太会堂,在家里亦会跟他说亚伯拉罕的故事。

除了言教,还有身教。赢得影后殊荣,不少人可能会将金像奖放在当眼位置,但妮坦莉却坦言连放了在哪里也忘记了,不想自己“拜偶像”。

丈夫米派德是法国人,婚后两年都归入了犹太教,一家三口现时住在洛杉矶。他们最近尝试在安息日放下一切工作,体验停下来的时间,感受犹太人的身分。当地的《犹太周报》问妮坦莉,最想儿子承传什么犹太信仰。保持一贯作风,她回答说:“犹太信仰的意义人人不同”。希伯来圣经之中,“以色列”是与神角力的意思,妮坦莉认为这正是犹太文化的最有趣之处,“所有事情都是疑问,不必然有答案。”

妮坦莉去年回到母校哈佛大学,勉励应届毕业的师弟妹要渴求知识、勇于尝试,演说赢得不少掌声。在结束之时,妮坦莉透露自己很喜欢一个思想家,是上世纪的犹太拉比赫舍尔(Abraham Heschel)。她引用赫舍尔的话说:“是生还是死,不费思量。真正费思量的,是如何生和如何死。”一句来自别人的话,也许正是妮坦莉一己的人生体验。所有事情都是疑问,不必然有答案。这是活于世上的美好信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