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最美野长城”修缮变水泥路 保护性破坏乱象百出

撰文: 陈晓
出版:更新:
小河口长城原貌 (网上图片)
修缮后的长城城墙顶面 (网上图片)

近日,网上出现一条名为“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七百年历史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引发各界关注。据《华商晨报》报道,帖子中提及的长城位于辽宁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由于此段长城雄踞于险峻的山岭,野性十足,有著十分原始的风貌,因此被驴友们称为“最美野长城”。可是据网民透露,有关当局在2014年对小河口长城进行修缮工程,不仅用砂浆抹残缺垛口墙,还以灰色物质覆盖城墙顶面,质疑有关当局破坏重要国家文物。

对于质疑,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修缮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方案的设计,批覆,工程监理和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但同时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

砂浆抹平长城垛口墙

据网上图片显示,小河口长城经修缮后,残缺的垛口墙等都被抹平,有一段长城的城墙顶面,被一层灰色物质覆盖,原有残存碎裂的方砖和条石都被掩盖。对于古长城“旧貌换新容”,网友纷纷提出质疑,并称“这种修葺简直比破坏还可怕”。当地摄影爱好者刘先生长期拍摄小河口长城,据他透露,长城是在2014年修缮的,担心以后也会沿用这种工艺修缮长城。

修护工程完成后的长城 (网上图片)

文保部门称修缮合法 不能为了摄影展示

绥中县文物局文物科负责人王建华在回应质疑时表示,长城是国宝,文物保护部门每年都在加强长城的维护工作,此次修缮长城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批示,从方案的设计、批示、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另外,有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说法并不准确。此次长城修缮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砂浆,网友不了解长城修缮的工艺,看待事件的角度和文物保护的角度不同,修缮长城不能完全为了摄影展示。

不过,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丁辉在21日回应事件时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并称在修完之后,当局已经发现并不理想,但这是专家制定的唯一方案,“所以我们也很纠结”。

原本破落的城墙小径,现在变成有如郊野公园的行山径,一路平滑却失去风格。(中新社)
一个人在砂浆路上。(中新社)

中国文物修护现“保护性破坏”乱象

近年,中国发生不少修护文物反变破坏文物的事件,令人质疑中国政府对文物修护工作监管不力。近期山西美女修复广胜寺壁画事件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质疑其修复手法不专业,也有人质疑是否实习生,并称实习生不能直接从事壁画修复工作。不过,山西省文物局称做法符合相关程序,合理合法,事件主角已离开广胜寺。

因网帖“有一张金喜善的脸,却在山西的一个寺庙”引起争议的80后女壁画师。 (网上图片)
据称女孩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但被质疑她是实习生,不能直接修复壁画。(网上图片)

而在今年3月,杭州有关部门以修缮整治的名义,将西湖边文物建筑“秋水山庄”粉刷成黄色,但遭网民吐槽“太过刺眼”后,又在半天内紧急决定另盖灰漆,被讥讽为文物“变色记”。今年5月,末代皇后婉容故居展开部屋顶维修工作,但因施工不符规定,仅进行20余天就停工,令皇后故居变成“烂尾”工地。2013年,辽宁省朝阳市云接寺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直接在壁画上重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作,效果令人咋舌,被网民讥讽为“仙人变花大姐”。

据统计,中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其中建筑遗产有40多万处,如何避免出现“保护性破坏”,保留文物原有的风貌,是有关部门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辽宁云接寺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寺内壁画残破,需要修复。(新浪微博)
修复之后,画像颜色鲜艳但线条简单,风格大变。(新浪微博)
云接寺一幅老旧壁画。(新浪微博)
云接寺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新华网)
维修后的秋水山庄被嘲讽貌似土地庙。(网上图片)
末代皇后婉容故居修复工程中断,变成烂尾工地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