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天宫 探月探火星排队上路 中国争夺太空话语权

撰文: 黄俊杰 郑子健
出版:更新: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日前发射,为未来建设太空站铺路。如果在20年前,有人说出中国要兴建太空站、甚至派人登陆月球和火星,恐怕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然而,“梦”确实在一步一步的走近,“登月梦”、“火星梦”正在慢慢实现。事实上,中国正密锣紧鼓预备一连串的太空探索计划,由进军月球到探索火星,实在反映了中国力争成为太空科技大国,赶上美俄,在国际太空探索上争取更大话语权的决心。

中国近年积极推进太空探索大计,除了打造自己的太空站,还在部署派人登陆月球与探索火星。

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式诞生,由此着手建立属于中国人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一个甲子过去,中国近年的航天成就有目共睹—中国航天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今年(2016年)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前后,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太空)站核心舱,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

美国主导的国际太空站将于2020 年退役,届时中国的太空站将可能成为“银河唯一”(至少对地球人而言)尚在轨道运行的太空站,不论是美国还是俄国,以及其他正开发太空的国家,都可能要与中国协商合作—从“无得玩”到有份议定规则,其意义不言而喻。

2020年探测火星

除了兴建太空站外,中国还积极推进探月项目。2017年,“嫦娥五号”将发射并完成月球样本采集的任务,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并返回地球的技术之国家;2018年,将再次发射“嫦娥”,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载人登月工程目前处于初步论证阶段,或于2020年前后正式立项。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今年较早时候,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透露,火星探测任务已获批准立项。

要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就是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我们做的是想一步实现(围)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的巡视,这相当有难度。火星探测是空间科学界和航天界关注的一个重大方向……因为每一个(发射)窗口要26个月才能遇到,我们正在严密地制定工程计划,争取在2020年这个窗口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

许达哲表示,中国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但他亦清醒地认知:“走在我们前面的还有美国、俄罗斯;从技术水平来讲,整个欧洲也就是欧空局也是很先进的。我们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我们希望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们真正跻身航天强国的行列。”

航天科技商民并用

航天科技看似与你我无缘,但其应用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从国土资源开发到测绘、水利、住房、环保、防灾、交通、气象、海洋等领域的进展皆受益于航天技科—用去年发布的《中国航天发展蓝皮书》的话来说,“犹如一颗动力强大的心脏,不仅将输送来的血液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牵引了机械、电子、材料、钢铁、能源等‘上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将血液输送到下游产业部门,集中体现出关联产业多、产业带动力强、产业集群效应大等特点”。

中国料在2020年建成太空站,届时或是全球唯一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太空基地。(美联社)

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为例,它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与生产项目,涉及1,3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与院校;航天产品中应用的电子元件有15个门类,2,000多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多个生产单位与研究机构。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航天发展的需要,而且促进了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再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高度密集,中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科研任务。据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测算,载人航天的投入产出比是1:10到1:12,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

据统计,201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400亿美元,已经有上千家商业航天公司在细分领域“分饼仔”—火箭回收、货运飞船、亚轨道太空旅游、充气式太空舱等产品都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航天仍是大国“专利”,小国毋须独立研究航天科技,但同样有航天需求。从这个角度分析,未来的航天一定是个全球市场,由少数几个国家瓜分,中国将是其中之一。

航天成就助扬“中国梦”

当局多次强调,中国发展航天科技的根本宗旨是造福人类,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服务。就中国内部而言,探索太空代表的不仅是科技之长远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之增加,放入过去百年的中国近代史语境跟脉络中,此举更体现了官方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宣扬“中国梦”。

另一方面,中国在此领域积极展开对外合作,通过签署一系列协议和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不断推进和平利用太空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协商、制订“新世界”的秩序,争夺国际话语权。

当然,此举无疑挑战以美国为中心的“太空旧秩序”,美国对此亦不感冒—2007年,中国曾表示期望与美国展开航天合作,但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官方回应;今年1年,美国负责军控和国际安全问题的副国务卿高特莫勒(Rose Gottemoeller)更是明确表示,“美国拒绝中俄两国提出的禁止在太空部署武器的倡议”。今年4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许达哲在回答路透社提出的关于有人批评中国航天计划透明度较低和可能隐藏军事方面项目的问题时表示,“中国航天发展是开放的……我们利用空间资源,为维护世界和平、为国防建设服务,是应有之义。”

美国太空总署模拟图显示,地球被密密麻麻的太空垃圾包围。(Getty Images)

太空垃圾困局牵扯地上政治

据《南华早报》报道,今年7月中,美国太空总署(NASA)官员秘密访华,与中方相关官员会面,商讨“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管理事宜。中方预料于今年12月发射该卫星,用于监测二氧化碳排放及探索地球气候变化机制;北京几年前本来同意与NASA合作,将新卫星并入现有地球观察卫星群,但近月出现变数。

如果好事多磨是意料中事,NASA官员访华仍有一点颇为耐人寻味。事缘美国国会以防止泄密和保障国家安全为由,于2011年通过法案,下令NASA与中国官方或企业“绝交”,不得协商或实施任何政策、计划、指令和合约,几乎等同断绝双方所有合作方式。换言之,近月NASA官员来华公干其实有可能违反该法案,同时又反映与中国“绝交”根本不切实际。

7,000吨垃圾威胁太空安全

《彭博社》以此事为楔子,建议美国应该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手制定太空行为和管理规则,其中“太空垃圾”为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据《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报道,现时地球轨道附近漂浮约7,000吨太空垃圾,威胁航天设备安全, 2009年更发生第一宗人造卫星碰撞事件,俄国废弃军用卫星“宇宙2251”撞毁一颗美国商用卫星。

最近陆续有国家着手处理太空垃圾威胁,如英国索立太空中心(Surrey Space Centre)宣布,将于2017年发射收集器,专门回收太空垃圾;中国航天当局亦跃跃欲试,今年6月底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运送“遨龙一号”小型飞行器进入地球轨道,该飞行器装有一台机械臂,可用于清理大型太空垃圾,例如废弃卫星。

太空“交通意外”  或增至5年一次

BBC Knowledge频道早于2014年报道,太空废弃物国际联合协调委员会警告,诸如太空垃圾撞毁航天设备这类“交通意外”,推算很快就会增加至每5年一次。虽然各国都意识到事态严重,如中国和英国便推出自家解决方案,但太空垃圾问题牵涉众多层面,除了清除收集垃圾,还包括碎片追踪和设备防卫升级,因此亟需各国通力合作。

太空垃圾问题有时候牵涉到地上军政角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争相测试反卫星武器,以废弃航天设备为射击标靶,产生大量碎片漂流外太空。中国在2007年亦执行反卫星实验,击毁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2013年初俄罗斯一颗科研用卫星遭不明物体撞坏,有专家称该异物即为“风云一号”碎片。

正因太空管理形势错综复杂,《彭博社》社论表示,国际社会需要制定相宜法律框架,甚或成立新机关以减少纷争和促进交流,另外各国军方亦要配合此管理框架。美国和中国为航天大国,假如两国各自行动,拒绝共同制定通行规则,不只太空垃圾问题,连带其他外太空使用争端都难以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