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写歌词非高登专美 细数词人合写广东歌

撰文: 郑敏
出版:更新:

去年麦浚龙 x 伍乐城 x 黄伟文的《耿耿于怀》十周年纪念部曲,成功将群众目光拉回广东乐坛之上,以一首《罗生门》摘取了无数泪光与掌声。

去到今年,麦浚龙推出概念大碟《问世》(Evil is a point of view),讲清末民初刽子手与雏妓,由沉沦、出家、相遇到相爱的故事。一听就知重口味,注定公众注目度难以跟前作媲美,但这正正就是 Juno 可贵之处:在潮流以外开凿支流,再成为一股标志性的洪流冲击主流。

虽然缺乏“难道没练习太耐 感觉都追不回来”的大众流行果实,却开拓了香港词坛一个新面向:两个填词人合写一张专辑以至一首歌词可以去到几极致?

在高登,你一句我一句,玩接龙般地二创歌词是主流,将时事政治、网络潮流嘻笑怒骂。集体创作,贵乎集众人之力将最啜核的版本记录下来。而于主流乐坛,功力深厚的词坛巨匠在同一旋律上也可以决战紫禁之巅。这一次,林夕、周耀辉,便是歌词界的叶孤城与西门吹雪。

全碟合共11首歌,麦浚龙以电影导演形式主导意念,概念统一绵密,分别由林夕及周耀辉饰演刽子手及雏妓各自执笔五首歌,而最后一首歌《结》,讲二人灵肉结合,以林夕周耀辉各写一个段落的方式合写。歌手自编自导,两粒巨星卡士坐阵做对手戏,仿如用音乐拍电影的表表者。

至于这张大碟的内容在此不多赘述,因为早已经有原汁原味的深度访谈系列,包括所有参与幕后曲词编监的创作班底。Point of View?有晒。

【天生地梦是一场预演】

讲到林夕 x 周耀辉,必数《天生地梦》,仿佛是《问世》( Evil is a point of view)的预演,但当年则以分庭抗礼形式描绘各自的世界观。林夕的《生死疲劳》、《弱水三千》、《颠倒梦想》,从佛语引伸到佛理入词,意象恢宏而万千;周耀辉的《True Romance》、《Dancing with the Devil》、《Never Said Goodbye》,以一只小画眉的爱情故事贯穿,细腻而字字风月。

【师徒互文】

讲起由多于一位填词人合作制作概念碟,必数经典卢巧音的《天演论》。周耀辉、林夕、乔靖夫、蓝奕邦合力将宗教神话大书特书,笔风多元然而概念有纪律地统一。至于一个颇有趣的观察,是师徒填词人联手包办歌词,往往有富概念性的互文现象。

首先林夕与林若宁的合作。在许志安的《in the name of…》,以人名贯穿整张大碟,由真人为蓝本的《任白》,到取自电影《大只佬》角色的《孙果与了因》,都离不开“何谓爱?”这个命题。而当中戏谑这个概念成为歌名的《何慧爱》,就是林夕与林若宁合写。

而于李克勤 《threesome》中,“互文”的感觉更加强烈。讲亲情,林夕写《嫲嫲》、林若宁借《富豪雪糕》讲父子;有《树懒》,亦有《树海之下》;食完《早餐A》,又有《最后的早餐》。《冇》再到《有用青年》。

另一边厢,“黄字派”的填词人联盟(Shoot the Lyricist)近年亦对于这种合作模式亦玩得乐此不疲。先是周柏豪《Roundabout》,黄伟文、陈咏谦轮流出题,黄先写《相安无事》,陈就来个《天下大乱》;到陈要《露齿》,黄就《磨牙》给你看。再到今年钟舒漫的《Sherman, I, Me and Myself》,更是全队晒冷,黄伟文、陈咏谦、小克、林宝、乔靖夫各写一首。这一次,为歌手说出心声为主,互文的文学玩味则相对地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