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学者:STEM活动欠实用、港科研有危机 盼大豆“种出”科学家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港府积极推动创科发展,惟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专业顾问刘国智直言,香港STEM活动多属兴趣班,非真实应用,而“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2018)最新数据显示,港生科学平均分下跌,形容香港科研有危机,为协助培训科研人才,他将与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兼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合作,以种植大豆为题的STEAM教育计划,编写能与中学课程挂勾的教材,长远增加学生对科研兴趣,培训未来科学家。计划获大教育平台及多名教育界人士支持,试行两年后得教育局优质教育基金拨款,约一千名本港中学生可在未来三年免费参与大豆科研计划。同学的学习成果将在农田试行,有机会贡献农民,甚至为地球环境、人类粮食出一份力。

+6

虽然各校及政府均积极推动本港STEM(STEM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而STEAM 则包括艺术(Art)),然而不少只属活动性质,与实际科学发展难有直接关系,林汉明认为,大学科研不应停在象牙塔内,可与中学教育连结,提升中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由于大豆是世界重要作物,亦是全球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材料,配合根瘤菌种植可舒缓土壤及空气污染,横跨农业、经济及环境议题。

推大豆科研计划 鼓励学生失败中成长

故他过去两年试推大豆科研教育计划,目睹同学热爱提问及主动探究,认识到农业面对的限制、全球经济、环境及粮食问题等。他直言,“同学种大豆失败机会高,一间学校可能种得出几粒是好的,但失败经验在课堂上学不到”他鼓励同学从失败中成长,整合通识、地理及生物等科知识解难,感受科研真谛是造福人类:“通识重点是寻找方案,科研重点是改善人类生活,令世界变得更好。”

若种出新品种大豆 成果可走出课室在农地试行

林汉明透露,今年将向学生提供经人工传播花粉杂交的种子,若同学成功培育出结合南非大豆抗病及中国大豆抗罕特性的新品种大豆,其学习成果可走出课室,在农田试行,贡献农民甚至人类。

有中学理科任教经验的刘国智直言,香港STEM活动多属兴趣班,非真实应用,直言PISA最新数据显示,香港科研有危机,课堂对学生的刺激减,希望是次计划可为香港教育带来新元素。计划由大学科学家带领中学生进行科研,再在农田实验及应用在现实(大豆转化成酱料),刘会在考虑中学配套及课程需要,将计划内容与中学通识、生物等课程挂勾,编制以大豆为题的教材,供日后教育之用。拥考评局中学生物科校本评核监督经验的他称,未来希望活动可列入SBA,令更多学生受惠。

↓ ↓ ↓ 按图参考“STEAM@Soybean”活动详情 ↓ ↓ ↓

+6

大教育平台董事戴希立形容“推动科研及STEAM教育需动员整个社会,除了要有更多团体支持,亦要有科学家愿花时间培育下一代”,考虑到普遍港生对食品生产及农业认知少,难接触STEM相关行业,冀计划令同学在体验中学习,感受科研的吸引力。

“STEAM@Soybean”计划获教育局优质教育基金拨款220万元,连同善德基金支持,未来三年料可让30至40间本地中学,共900至1200名中三至中五生受惠。参与者除可尝试培植新品种大豆,亦有机会到内地西北农村或华南企业作实地考察交流,再自订与大豆相关的科研题目做实验。可行建议将会在合作农田中试验。有意带领学生参与的教师,可在本月18日及下月15日上午约10时,到中大郑裕彤楼1A演讲厅出席免费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