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回顾】解构比例代表制 历届对谁最有利?

撰文: 叶钧颂
出版:更新:

今届立法会换届选举地区直选和超级区议会界别,采用比例代表制配合最大余额法来分配议席。此选举制度的原意是促进均衡参与,较有利少数派进入议会。到底比例代表制是怎样运作?

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自回归起沿用比例代表制至今。(资料图片)

各选区按选民人数,获编配若干数量的议席,例如新界东、西因选民人数多而各有9个议席,而选民只可票投1张候选名单。在计算选举结果时,将有效票数除以议席数量便是当选门槛。例如有5个议席的选区,点算出100张有效票数,意味获20张票的名单可以先稳夺1席。

假设共有6张名单竞逐该5个议席,而各自票数如下:

  所得票数 第一轮议席分配后余额  
名单A 39 19 取得2席
名单B 22 2 取得1席
名单C 20 0 取得1席
名单D 10 10 取得1席
名单E 7 7 落选
名单F 2 2 落选

 

开始分配议席时,由于名单A、B、C的票数都达到当选门槛,各自率先取得1个议席,所以3个议席已尘埃落定。其后,扣除第1席的当选票数后,再以“最大余额法”来分配议席,名单A的余额最大,即使未达当选门槛,排在名单次位的候选人能再取一席,至于仅得10票的名单D,也能取得议席。

回归后始改用 原意助少数派参政

其实回归前香港的立法局选举曾采用其他选举制度,例如1991年采用双议席双票制,把全港分为9个选区,每区选出2席。到1995年又改为单议席单票制,把全港分为20个选区,每区1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便可当选,不需作复杂的计算。结果,95年以民主党为首的民主派大获全胜,取得17席,惹来亲中人士不满。

比例代表制可助少数派进入议会,但同时降低当选门槛。(资料图片)

1996年,特区筹备委员会对准单议席单票制发炮,批评容易造成不公平的一党独大,有违均衡参与原则;又认为比例代表制比较公平,让少数派也有代表参政的机会,这就奠定了回归后采用比例代表制至今。有关制度改变,促成回归后得票不及泛民的建制派,凭有效的配票策略,取得与泛民主派相若甚至更多的议席。

为夺最多议席 政党分拆名单参选

而且,随单一选区内的议席增加,即使某一名单未达首轮当选门槛,均可以透过最大余额取得议席,变相令当选门槛下降。有见及此,不论泛民或建制的政党,都分拆名单参选,试图凭余额票晋身议会,结果造成今届参选名单太多,出现新界东22张名单竞逐9个议席的混乱局面。

同时,比例代表制降低了细党或小众进入议会的门槛,好处是令议会有多元声音,但亦引起不少坏处,包括造成政治力量碎片化,议员只需取悦少数选民即可保住议席,政治论述及行动未必顾及主流意见,不同势力各走极端。

【互动游戏】助你挑选最接近你立场的候选人【新闻直击】追贴选举 一网看激烈战况【了解候选人】他们为香港做过什么?立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