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直剑Khanda】印度神明的法器 剑柄伸出尾巴所为何事
▍印度直身剑的历史
Khanda一词起源于梵语“khaḍga”(खड्ग)或“khaṅga”,源于“khaṇḍ”,意为“破碎,分裂,割断,破坏”。在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带刃武器的词“Asi”是指早期形式的剑或在战争中使用的祭祀刀或匕首。
在达摩宗教中,Khanda代表著智慧,穿越了无知的面纱。在宗教艺术作品中,不时都见到印度教和佛教神灵挥舞或握著Khanda,就如不动明王、文殊菩萨、大黑天、吉祥天母等佛教守护神。
印度最早的剑刃记录,是印度北部的法塔赫加和印度南部的卡勒鲁的铜制剑,甚至有指《往世书》和《吠陀》中的祭祀刀器可能更早出现。自铁器时代的印度列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至300年)以来,印度便一直沿用直剑设计的兵器,同时亦使用其他向内和向外弯曲的刀剑。
除了在“梵文史诗”中提及过这种直剑外,在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前185年)及笈多王朝(公元280-550年)都有记载士兵手持著类似Khanda 的兵器作战。Khanda 在印度的拉杰普特战士及锡克教士兵中,都具有著崇高的地位。通常只有贵族或领导地位,才可配载Khanda 作为身份象征。
▍Khanda 的形制
Khanda 采用了接近直刃的刀刃设计,剑尖比剑身稍微宽一些。Khanda 的剑尖通常为钝角状,因此一般认为Khanda 的攻击方式以砍劈为主。
尽管刀刃两边开锋,但通常其中一侧的部份刀刃会以金属加固覆盖。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砍击的威力,二来可让剑士把手放在。此外,Khanda具有一个“V形”的兜状剑格,以及篮状护手。
柄头(Pommel)为圆盘形,有时更会延伸出一条“尾巴”或“长钉”。这条伸出物不单可以用作攻击,同时亦可以当作手把之用,令Khanda 由“单手兵器”变成“双手兵器”。这种设计同时应用在另一种印度兵器Firangi 之上。
Khanda 可以配合盾、Katar等双手并用,亦可单独单手或双手使用。
▍Khanda 的用法争议
按照印度武术组织“Indianfight”的说法,由于Khanda 的“尾巴”并不是剑身的一部份,结构相当脆弱,并不能像双手剑般全力挥砍。所以Khanda 的用法其实跟棍术相似,另一只手以推拨的方式加速Khanda 转向,然后利用旋转惯性以离心力挥砍。片中亦展示了Khanda 配盾的技法。
可是,这条影片中只示范了挥舞动作,并没有真实对打或试砍,所以笔者认为假如不断划圆未必能稳定刃筋,影响砍击表现。
另一方面,按照HEMA 研究者Matt Easton 的说法,其实“尾巴”部位为金属实芯,所以用法应跟单手及双手剑相似。
这段影片示范的Khanda 技法包含了刺击,并形容为“像舌头般弹出”。但以Khanda 的钝角剑尖刺击,威力应该远不及一般刀剑。
就著Khanda 的用法,坊间暂时未有一致的说法,欢迎大家留言提供资料或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