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迄今经济总遭攻击 俄国再推进去美元化
11月13日,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Vladimir Kolychev表示,将减持国家福利基金里的美元份额,以推进2020年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目标。今年10月俄罗斯经济部长奥列什金(Maxim Oreshkin)也表示,欲鼓励投资者以卢布进行能源交易,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也宣布所有出口合同改以欧元结算。此外,俄国还大幅增加黄金与美元除外的货币储备,借此尽量降低美国经济制裁带来的打击。
“去美元化”,可说是俄罗斯为因应美国攻势以及世界经济危机,不得不做、也必须得做的政策。毕竟自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就警觉到美国欲利用美元拓展影响力的企图,因此断然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以免丧失经济屏障后连主权也跟着受动摇。
原本苏联对同美国保持合作抱有热诚,再说苏联也亟需美国赠款援助,更需要美英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1953年)甚至在1943年向到访的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Donald Marr Nelson,1888─1959年)示好:苏联人民比世界各地人民更热爱美国人民、希望得到优良的美国产品云云。因此1944年,苏联也派遣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与盟国共商建立战后新金融秩序与国际货币的方案,而美国也慨然同意苏联在IMF里握有12%选票的第三大代表权。
不论是苏联驻美国大使葛罗米柯(Andrei Andreyevich Gromyko,1909─1989年)、副外交人民委员迈斯基(Ivan Mikhailovich Maisky,1884─1975年),都向外交部呈报苏美合作的乐观前景,后者还于1945年11月分析称,美国的生产过剩,将使其依赖苏联市场,且英国会与美国爆发更严重的经济摩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1890─1986年)也于1945年1月向美国驻苏大使、罗斯福总统的多年好友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1891─1986年)请求60亿美元贷款。但苏联万万没想到,就在期待获得更多美国善意的同时,对苏敌意已经悄悄占据美国政坛的主流。
主导布雷顿会议的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1891─1967年)赞成对苏借款,甚至主张该给予100亿美元低息贷款让苏联购买美国商品。摩根索认为,美苏协调是欧洲复兴不可或缺的关键,而且还可趁机得到锰、镍、铀等战略矿产。但哈里曼和美国军方可不做如是想,哈里曼指责苏联利用美国租借法案的剩余物资控制东欧。两派意见的撞击,导致国务院决定制订较强硬的借款方针:第一便是要求苏联得承诺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且限制借款得用于发展出口工业,接着还要求美国在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占领国里享有“适当地位”。
考虑到苏联工业远远不如美国健全的形势,这份方针无异是想让苏联成为出口原料的供应国,好满足美国的生产与消费需求。再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各国汇率被严格限制,使苏联察觉这将侵害主权,因此迟迟不肯缴纳IMF的资金。加上在决定德国赔偿数量、德国未来体系、波兰临时政府等问题上,美国与苏联龃龉日深,最后令美国干脆拖延贷款,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1972年)竟装傻称不记得苏联有正式请求贷款过。直到1946年3月,美国国务院不情不愿地承认有过这回事,但旋即敷衍道“忘记”把文件摆在哪,这让苏联明白美国的态度已全然转变。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2005年)提出“围堵政策”的构想。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Nikolai Vasilevich Novikov,1903─1989年)对此向母国分析称,美国以为战后苏联将衰弱得向美国要求援手,从而使美国能放手在欧亚扩张,“但苏联对外部世界继续保持其经济独立, 并正在自力更生重建国民经济”。而当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后,苏联惊觉个中隐藏的政治意图,抨击这是“美元帝国‘殖民地化’的尝试”,遂在1949年另外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抗衡之,美国亦纠合西欧国家于1950年秘密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封锁和技术出口管制。从此,随着冷战序幕的拉开,全球经济也形成两大阵营互相竞争。
不过尽管苏联未加入美元体系,但不代表能完全避开美元交易,毕竟同苏联贸易的西欧、日本、中东产油国等便使用美元结算而非卢布,这便给了美国可乘之机。尤其当苏联于1970年代经济逐渐走下坡后,不得不仰赖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换取美元,再以美元向欧美购买粮食等民生物资,美国便不时操弄油价、断绝粮食出口、甚至引发1982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千方百计就是要减少苏联收益。最后,经济危机催生政治危机,对自身制度失去信心的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冷战以美国的胜利告终。
新生的俄罗斯共和国虽然采用“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想积极融入欧美,但反而在经济危机里成为资本强权驰骋的游乐场,民生问题依旧没解决,加上欧美对俄国的传统敌意并没消失,近年又因间谍案与克里米亚归属动辄对俄制裁,迫使俄罗斯必须闯出自己的经济蓝图。比如加快欧亚经济联盟(EEU)的整合,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 Putin)甚至于2015年3月令中央银行和有关部门研究该联盟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虽然普京的盘算遭哈萨克斯坦斯坦、亚美尼亚等成员国阻止,但仍达成增加本币结算的比例,亦算是自侧面助推“去美元化”,缩小被美国针对的打击面。
虽然由于美国近年爆发多次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屡屡透过美元升降息牟利,造成不少资产缩水的国家也跟俄罗斯一样,不愿再持有过多美元。伊朗、朝鲜等国遭美国单方面经济制裁的例子,更让世界怵目惊心。但若要解决经济命脉被强权掐住的危机,以及应付资本主义的过度炒作,釜底抽薪的做法不只是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而是发展完整且健全的产业结构,如此才可避免在关键领域上遭敌对国家夹杀,民生也得以不仰人鼻息。这对目前仍以出口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要收入的俄罗斯而言,或许是更刻不容缓的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