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电影节.上】展示观众力量 获奖电影警醒仇恨之祸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编者按:美国的奥斯卡奖、金球奖,以及欧洲三大电影节或影展如威尼斯、康城和柏林等广为人知,相比之下,“年轻”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简称TIFF,1976年首办),人气稍逊。不过,经过多年发展及多次改革,今日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国际影展,其所设置的最高荣誉“观众票选奖”(People's Choice Award)的得奖作品,近年更被视为奥斯卡金像奖的“风向标”。下面由出席本届多伦多电影节的胡芷晴,为我们带来电影节的第一手综述。

本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已经结束,在为期11天的展映期间,共放映了333部电影,当中只有九部华语片,是近年最少的一年,包括凭首作《爸妈不在家》蜚声国际的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六年后的新作《热带雨》、知名影星巩俐主演的新片《兰心大剧院》、本港知名导演杨凡花近十年时间编导的动画片《继园台七号》和台湾导演钟孟宏继三年前《一路顺风》后的新作《阳光普照》。电影节重头戏“观众票选奖”也于闭幕时揭晓──由新西兰天才喜剧演员泰格韦替替(Taika Waititi)执导的《Jojo Rabbit》夺得大奖。

多伦多电影节是北美最大型的电影节,亦可以说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观众向电影节。所谓观众向电影节,即是整个电影节无论在选片、活动以至运作都以普罗大众为目标。影展期间,虽然有不少业界活动,但电影放映及影迷可以参与的活动更多,而大部份业界活动和映后分享都会直接上载到官方频道,令未能亲身到场的影迷亦可以参与。而且,影展没有明显的产业阶级,整体气氛相对写意轻松,连片主买家都可以做一个影迷,专心看戏。

而且,一般电影节会尽量争取更多世界首映的电影参与,比例可高达八成至百分百,借以提升影展地位;但多伦多电影节选片数目众多,高达300至400部,参展的首映式电影比例相对较低,那为何仍然受到国际电影界重视呢?

有份参演《Jojo Rabbit》的Sam Rockwell和Leslie Bibb抵达多伦多电影节的会场。(路透社)

在艺术和商业上作出平衡

一方面是电影节在第三季尾段举行,有机会包揽全年最重要电影,另一方面是跟卢卡诺影展(瑞士)和威尼斯影展日期相近(在8、9月间),刚在那边首映的大片会顺便移师到来,令电影一次过安排一个欧美巡演,大大提升电影在短时间内的曝光率,收宣传之效。因其放映电影数目多,也方便世界影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点看到最炙手可热的商业及艺术新片。

譬如,今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小丑》、最佳导演银狮奖得主瑞典大师罗伊安德逊(Roy Andersson)的《About Endlessness》、最佳男主角得主Luca Marinelli的《Martin Eden》、赢得最佳剧本的《继园台七号》及卢卡诺影展金豹奖得主、葡萄牙导演柏度哥斯达(Pedro Costa) 的《Vitalina Varela》都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

此外,作为观众向电影节,观众的反应成为了评估电影在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其独特的艺术和商业平衡的结构,令近十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的“观众票选奖”电影都成了奥斯卡的大赢家,使荷里活更重视这个平台,因为欧洲的主要影展都偏好艺术电影。所以,多伦多电影节代表了观众的影响力,体现了人民的力量,是一个平等、无架子的电影节。

自2008年起,除了《星仔打官司》(Capernaum) 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前作《Where Do We Go Now?》没有在奥斯卡获得任何提名外,所有获此荣誉的电影都在来年的奥斯卡大放异彩,譬如《一百万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天生不是宝贝》(Precious)、《皇上无话儿》(The King's Speech)、《失恋自作业》(Silver Linings Playbook)、《被夺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解码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抖室》(Room)、《星声梦里人》(La La Land)及《广告牌杀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由此可见,加拿大观众的票选取态也相当“政治正确”,具人文精神,题材先行,难怪有人批评为美化杀人犯的金狮奖得主《小丑》(Joker)会三甲不入,最后以宣扬大爱兼反战的恶搞喜剧《Jojo Rabbit》夺得大奖,紧随第二的是由诺亚鲍伯(Noah Baumbach)执导的《Marriage Story》,两部作品皆是本人今年在多伦多电影节的最爱,而第三名则是年度大热、今年康城金棕榈奖得主《上流寄生族》(Parasite),同时亦是四十一年来第一部入围三甲的韩国作品。

今年得首奖的《Jojo Rabbit》确实是出现在一个非常适合的时间,打正旗号“反仇恨讽刺作品”(anti-hate satire),正如导演所说,他觉得人类惯性懒惰,容易跌入伦理盲点,开始忘记战争、种族仇杀的恐怖和后果,我们或许仍会对二战感到恐惧,却未能意识到我们正开始步入重蹈覆辙的起点,所以,电影希望透过对二战不同的呈现方式,重新提醒大家:仇恨的祸害。

电影从儿童视角出发,观众透过白纸般的孩童,重新认识二战期间人类是如何和为何被思想改造,何等荒谬却又非常真实。电影各方面都平衡得宜,笑中有泪,有紧张有刺激,当中的母子关系更写得非常感人,且手法活泼而富于现代感。上一部能够如此撼动人心而又达致雅俗共赏的二战作品,应该已经是1997年的《一个快乐的传说》(Life is Beautiful)。

《Jojo Rabbit》虽然未能得到太多国际影评人的认同,但大概是因为基于导演之前的作品而引致的期望落差,由疯狂随意的《低俗僵尸玩出征》(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到一反超级英雄传统风格的《雷神奇侠3》(Thor: Ragnarok),今次有点像前作《野生捕获小肥仔》(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而且更接近传统电影结构。

随着《上流寄生族》在国际舞台备受关注,去年金棕榈奖得主、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真实》(The Truth)在本届威尼斯影展作开幕放映后,亦在接着的多伦多电影节作首映。这次是他第一部走出日本拍摄的外语作品,更找来两大法国影坛巨星嘉芙莲丹露(Catherine Deneuve)和茱丽叶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主演,相信是亚洲影迷最期待的作品。

电影一如是枝擅长的家庭题材,却首次围绕名人阶层,罕有地使用戏中戏的叙事方式,也可以说是他最幽默的一部作品。导演这次出走令我明白到,原来是枝裕和电影的主角一直都是日本,日本的环境、建筑正建构着是枝裕和的电影美学,而日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则造就了他的韵味和质感。虽然换了场景和演员,把东方人的内敛放在西方家庭,即使是同类镜头、节奏和处理,感情也变得不及以往深刻。话虽如此,《真实》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继续阅读:【多伦多电影节.下】首设纪录片单元 女星传记片有望问鼎奥斯卡

上文节录自第18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3日)《多伦多电影节侧记 展示观众力量 体现平等精神》,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