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台湾剑道馆拍摄“开箱文” 科普剑道知识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最近流行的“开箱文”,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从业员以类似模型开箱文的陈列形式,把从业员和行业相关工作用具鳞次栉比的陈列开来。最近“开箱文”也出现了武术版,台湾的东武剑道(DONG WU DOJO)于Facebook中也制作了剑道版的开箱文,得悉《武备志》希望使用他们的照片,还悉心为读者再补制一幅解说文,以为各位科普一下剑道用具知识。

台湾东武剑道早前制作了剑道版“开箱文”。(图片由东武剑道提供)

【本文所用图片已获台湾东武剑道(DONG WU DOJO)授权使用】

东武剑道再为图片加上说明,方便大家认识有关工具名称。(图片由东武剑道提供)

用品解说由右到左开始(解说部份由《武备志》编辑加上):1.太鼓与鼓棍解说:日本传统乐器,在很多传统节庆或剑道比赛、表演中会配以太鼓奏乐。

2.两件剑道馆纪念衫解说:剑道馆自家品牌衣服。

3.右下是剑道小勇士与剑道美少女解说:剑道是老少咸宜的武术运动,当然适合小孩和女学员参与。

4.上右是剑道服饰行李袋解说:剑道的护甲配件甚多,剑士使用时以行李袋运送护甲及其他用具。

5.甲手,护脚,护膝,护手保护带、名牌带,甲手,护面下额止汗袋,最下方是服饰行李箱解说:用来保护剑士四肢的护具或吸汗用品,图中KOTE即“笼手”,类比如拳击“拳套”但设计上用来持木/竹刀。

6.中间是盔面,胄胴,垂带,各两套MEN:面部DO:胴TARE:腰垂

解说:“面”的正面是由金属条(面横金和面纵金)制成,成人的面横金是14条,而小童是13条。金属外框负责保护前额至下颚的地方。而正面金属架下方,有一块下垂的垫片称为“突垂”,保护习剑者的喉部。此外,金属框架的左右各有两块长度及肩的大垫片,称为“面垂”,保护习剑者侧面和头顶。而“面”并没有任何垫片保护头部后方。带上“面”后,后方的“面纽”不可长于40厘米。

“胴”由上部的“胴胸”和下部的“胴台”组成。前者主要作装饰用,以皮革、竹片、碳纤维或纸纤维制成,甚至加上刺绣;后者是为得分部位,固以竹片为底座,外面覆以生漆,保护习剑者躯干。顺带一提,在“胴”的后方有一个小皮环,可以让所有护具“合体”,札在一起。旧时的剑道道场,会把一个个“护具束”挂在天花上,让风从风窗吹干沾满汗水的护具。

“腰垂”主要由五块垫片提供保护正面,包括三块“大垂”和两块“小垂”。“腰垂”除了保护功能外,还标示著选手的身份象征,挂著写了剑士名字的“名字袋”。

7.左上是盔甲头巾、剑道小物、饰品解说:头巾用于固定头发和防止汗水流入眼中

8.左下是木刀小刀、竹剑小刀、木刀大刀与太刀、38号女用竹刀及39号男用竹刀、接著就是4组竹剑袋解说:剑道常用刀具,竹刀日本剑道练习器具,相传由安土桃山时代新阴流祖师上泉信纲发明的“袋竹刀”。一般竹刀由4片竹片组合,38寸为女用刀、39寸为男用刀,平时要注意保养,不可用有破损竹刀。

希望有更多不同武术武馆制作科普开箱文,加深大家对相关武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