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一六国秦军为何不带头盔??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中文中“甲胄”,“甲”指护身“盔甲”,“胄”指保护头部的“头盔”,古时另外又叫“鞮瞀”。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全副武装披甲上阵,理所当然会认为是甲胄齐全上场。可是,我们若留意考古遗址秦始皇兵马俑,便会发现数量庞大的兵马俑,竟然无一人带头盔,究意为何呢?

流行却不见影先秦时代,头盔已是颇流行的护具,虽然说青铜是罕有品,但最起码将领来说,甲胄齐存仍然是理所当然的事。秦军会被指士兵不带头盔作战,除了有兵马俑实物为证外,文献《战国策》亦有载“山东之卒,被甲冒胃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说法让人用作佐证。这段文字指相比山东六国士兵甲胄齐全上阵会战,但秦军却可以扔掉甲胄赤身裸体迎击敌人,左手提著敌人首级,右臂挟著生还俘虏。彷佛秦人为了获取敌人首级立功,宁可放弃安全以换取轻便上阵杀敌。

战国七雄地图(维基百科)

现在出土的兵马俑,大量士兵头上戴著一种估计是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当中以偏向一则的偏髻为主。而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一律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甚至连一个甲片也没有,于是乎有一些军事史专家主张“秦军不重防具”之说。

秦兵百万,就算盔甲简洁,但仍然反映能生产大量护甲,可以推论一定不是资源因素而吝啬生产头盔。那究竟是军事因素,抑或是其他文化因素促成这个现象?

多种说法一般内容农场不知出处的说法,会以秦军为了轻便为由,所以不带头盔,甲胄简洁。秦军自商鞅变法后,厉行军功制和全国征兵制,任何人根据所获敌人首级,即可获赐爵,而根据爵位高低可以有不同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分配,这制度酿成秦军人人好战,上战场勇于杀敌,希望尽量获取首级以换军功,亦因而宁可轻装上阵,方便杀敌。

有专家指秦军以发髻分别军中阶级。(图片来源:http://www.bmy.com.cn)

又有人以军事文化方面来分析,与军中识别军阶有关。商鞅制定的军功爵由低到高共有20级,类似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它标志著军队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荣誉的标志。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秦军可能透过发式、帽子和装束来识别军衔。军团最前面的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著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不同,可以判断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更大可能是用来识别爵位等级标志。

以上这两个说法笔者都有保留。以战争效率而言,古代头盔制造和设计技术,配带于身上会加重了头部重量和体温,的确有碍行动。但头部是重要身体部位,一旦遇到创伤小则影响全身正常运作,重则马上有性命之虞,为了行动效益而放弃这个重要部位防护于理不合。

现在出土兵马俑,全部士兵只有扎髻或带皮帽,没有带头盔。(网上图片)

而军事文化因素方面,可能较低级的士兵不带头盔,以发髻或戴皮帽识别军阶是合理,但为何为数众多的兵马俑,即使是疑似将军像也不带头盔,为何不可以较高军阶的将领才可带头盔,或以头盔设计分别军阶?而且如上文所述,甲胄亦可能已有识别军阶功能,那发髻作为识别军阶功能已不是必然。

另有一说法笔者认为较可取,兵马俑原型其实是秦王禁卫军,有一定仪仗和检阅作用,所以出于礼仪而免胄,不能单以兵马俑型像,而推论整个秦军将士的军备。(1)当然,兵马俑墓仍有未出土部份,一切留待进一步考古发掘才可再作深入论证。

(1)指文烽火工作室:《战略战术兵器典23:中国实战兵器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