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𪨶半日”中港边境导赏 拆村危机面前 村民以艺术说故事
坐落在新界北部的打鼓岭坪𪨶,能眺望中港边境,就像是城市的外围。这里曾为政府推动“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后于2013年剔除,另纳入“新界北部地区研究”。虽然大众对东北发展议题关注似是静下来,但不少坪𪨶村民担心拆村只是迟早的问题。在过去九个月,有15名中文大学学生几近隔周入村,与村民接触,了解坪𪨶的生活日常与发展规律。他们将亲自采访的乡郊故事结集成书,又在上周六(29日)举办“坪𪨶半日”导赏团,带领公众走访村落,更深入认识这个社区。摄影:黄伟民
北区坪原路“九记士多”旁边的一条窄窄的田间小路走入,一旁都是绿树,烈日高照,进入一小块舖砖空地,旁边是一个能容纳几十人的大铁棚,黑色的防水布在上面遮盖住,这就是举办活动的导赏中心——“打鼓岭坪𪨶保卫家园联盟”活动基地。大铁棚看似简陋,但却安上光管、风扇,扎上一排红灯笼,有著乡间的情味。大铁棚也是研习学生的常往之处,内设有一排桌子,访问当日设市集。
棚外,活动导师、艺术家黄宇轩解释,大家踏足的基地原先是烂地,在过去七年,联盟不断建设,“成为一个有厨房、一个大家聚集的地方。”他续指:“到坪𪨶看的不但是风景,而是人出了力做的东西,例如导赏团会去的壁画村,和鱼菜共生农场。”
村民创作建“壁画村”:望更多人认识坪𪨶
由参与计划的中大同学带队,一行参与者跟著导赏团来到壁画村。中大同学解释,壁画村为村民KK作画,他也负责向其他村民解释计划想法:“一开始好多村民都不太想在自家墙上‘画呢画路’,但经过KK一番解释后,村民最后都同意让KK作画。”
KK是一个50多岁的创作者,20多岁前住在马屎埔,村落后遭发展商收地,他被安排上楼,并与大哥一家分散。因为对乡土有感情,KK几经转折又搬到坪𪨶。他在一路上画上向日葵、大树、栗米、南瓜与村狗的屋子,还制作了五颜六色的指示牌、裁成球状的汽水罐风铃,与摆在路旁作“留言信箱”的彩色冰箱等隐含了生活痕迹的创作,他表示,希望用艺术让更多人认识坪𪨶。
鱼菜共生 推新式农耕
中大的导赏员再带参加者前往村民张贵财(财哥)管理的鱼菜共生农场。农场采用鱼菜共生的方式,即依靠鱼肥为蔬菜提供养分,比一般种植方式更环保与健康。财哥又带参加者参观蝴蝶园,在纱帐围起的农场内,财哥养了一百多只蝴蝶。
他说:“一开始开了门,放些蜂蜜在里面,就引到蝴蝶进去。”蝴蝶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交配、繁殖,数量逐渐增多。“太多的时候,会放它出去。”财哥热情地向参与者介绍蝴蝶:“蝴蝶好重要,如果没有蝴蝶,我们都生存不下去。”财哥希望透过鱼菜共生农场与蝴蝶园向公众传递保护生态的信息,同时以坪𪨶为基地推动新式农耕。
惊觉发展拆村 办艺术节说村的故事
不论是KK与壁画村的故事,还是财哥与鱼菜共生农场的故事,都被记录在一本《坪𪨶七年》的小册子里,作者为带导赏的一行中大学生。
为何要制作一本讲坪𪨶的小册子?这要从七年前说起。2012年,坪𪨶村民由一场乡议局举办的盆菜宴中,首次得知所住地被规划入新界东北发展计划,那时已进入发展计划第三阶段公众咨询,他们面临被拆村的命运。村民手足无措,又对家园将失感到痛心,他们在民间组织“土地正义联盟”的帮助下成立“打鼓岭坪𪨶保卫家园联盟”,反对发展计划推行。他们参与游行抗争,村外人亦开始关注坪𪨶的发展。
黄宇轩为抗争的其中一人,他在七年前认识坪𪨶村民后就忍不住“留下帮他们”。他曾经在坪𪨶举办两届大型艺术节“空城艺术节”,曾结合许多村民曾就读、闲置多年的坪洋公立学校,及村内其他角落,举行展览,向公众推广坪𪨶,引发更多人关注。这次,他又化身导师,带著15个中大学生深入了解坪𪨶9个月,听村民的故事,最后由学生写出坪𪨶这七年发生的事。
社群相聚 危机来时不各自飞
黄宇轩认为,社区在香港的定义为“人和人因为各种原因,组成一些群体,他们是互信的,可以一起志同道合地做一些事。”
而他在坪𪨶,看到村民在面对“新界北部地区”发展的压力下,与外界人联系,形成“理想的社区”。“我很享受看见他们团结起来,不单止这里的人团结,他们好开放,同外面很多艺术家、艺术人、学者、摄影师、不同的朋友,好多不同的人聚在一齐,去变成一个family的过程。”
黄宇轩指,坪𪨶七年前在发展巨轮挑战下,仍能建立社区关系,十分难得。“原来你被人搞,是不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会聚在一起。我觉得就好似香港发生的事,越有危机,越需要有社区、社群聚在一起。”
他希望将他所知与人分享,故当他接到作“中大人在社区”计划的导师邀请时,他想到了坪𪨶,也开展了一班中大学生对坪𪨶的了解之旅。
中大人在坪𪨶社区“中大人在社区”计划受中大教学发展及语文培训补助金(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Enhancement Grant)资助而产生,为期两年。现为计划举办第二年,这一年聚焦讨论坪𪨶社区的故事。中大同学在第一个学期每隔几个礼拜就到坪𪨶参观,听村民说他们的故事,第二个学期策划关于坪𪨶的公众活动,以及编辑一本书写坪𪨶故事的小册子《坪𪨶七年》。
“什么叫本土?”
计划制成品《坪𪨶七年》记录了坪𪨶被纳入及剔除出新界东北的新发展计划的过程、居民、社区组织、在地传统与社区经济。计划负责人陈燕遐女士在小册子序述计划目的:“多少增加了一点认识,更多的可能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对社会制度的拷问,对城市、乡村、发展、保育等概念的重新检视。”
陈燕遐表示,在社会发展下,越来越多同学有兴趣了解不同的社区,关注归属感从何而来。“近六、七年,讨论本土议题很炽热,近十几年,大家都很关注香港人的身分、本土的讨论。其实什么叫本土呢?什么叫做本土人?什么是香港人?我觉得我们都好有需要问清楚。”
中港边境 安居以外的连结
参与计划九个月的学生Milky初时认为,坪𪨶是“边境地区,很有神秘感”。但真正令她感受到坪𪨶不同的体验,是一团人登上坪𪨶的当当山。“看见中港的边境,和跨境的公路,才发现坪𪨶属于城市的外围。”
看到村民与村民之间透过沟通,达成共识,建立壁画村,Milky在坪𪨶见证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态,认识到何为社区。“社区不单是不同的人住在一起,而是在你的安居以外,人同人之间的连结。城市里面比较少,主要都是大家各自安居,我觉得这里(坪𪨶)有多些邻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