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闻】三位博士同场讨论 改变中日韩命运的壬辰倭乱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上星期,编辑J出席了由千月堂举办的“陋室讲堂”第二讲,题目为“十六世纪中日韩朝鲜之战”。以历史学的角度,讲述“壬辰倭乱”对整个中日韩三国,乃至整个东亚局势的影响。
今次的讲者,除了继续有日本史学者胡炜权先生之外,还邀请了韩国史专家范永聪先生,以及中国史学者谭家齐先生。本文将会节录是次讲座的部分内容,并尝试抽出其中与武术相关的资料。

 

壬辰倭乱:一场改变东亚的战争

“壬辰倭乱”,在中国的史籍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是发生于1592年至1598年间的两次大型战争。战争由日本一方率先挑起,当时丰臣秀吉开始实行侵吞东亚的计划,并打算由朝鲜作为切入点。1591年,丰臣秀吉向朝鲜国王宣祖李昖发出通牒,表示将会取道朝鲜,进逼明室。

结果未及朝鲜回复,丰臣秀吉便正式对朝鲜用兵。基于国策及资源所限,朝鲜一方很快便宣布战事告急,希望宗主国明室能够出兵相助。同年六月,明军来援。三方经历了一年的拉锯战后,中日双方签下和约,明室则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第一次战争结束。

1597年,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而明军亦再次派出援兵。途中三方开展了多场战役,包括著名的“鸣梁海战”。1598年,丰臣秀吉于战争其间离世,终年六十一岁。翌年,朝鲜境内的日军近乎全歼,明军决定班师回朝,历时六年的“壬辰倭乱”宣告完结。

壬辰倭乱可以算是中国与日本在历史上的第一场大型战役,对整个东亚局势带来深刻影响。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IRCn9i

 

胡炜权先生:不能说清的历史
作为一场对中日韩三国俱影响深远的战事,胡炜权先生却指出,现时日本学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却一直欠奉。原因之一,是背后牵涉的民族主义情绪。毕竟这是由日本所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就算已经属于数百年前的事,日本社会都难以放下包袱。

因此,不仅研究的素材有限,而且有时亦会跟史实出现偏差。例如主流意见认为,明室在第一次战争之后,对丰臣秀吉所进行的册封,其中的傲慢态度导致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壬辰倭乱”。然而胡博士则认为,当时由明室所赠予的官服,全部都被日方隆而重之地收藏,直至今天依然被其家族视为瑰宝。故此,第二次冲突的核心,应当是丰臣秀吉本人的政治考量,大于对明室的复仇心理。
另外,在日本的传统史籍中,自然亦不会大书日军在战场上的失利,反而会突出丰臣军团的英勇。所有这些带有民族色彩的论述,无疑都为研究这段历史带来阻力。

而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胡博士则提到,虽然这场战争对中日双方都甚具冲击力,但在武技及军事的交流方面,两国其实并没有积极从中学习太多。例如明军以火炮压制日军,但日军对火炮的防御措施,基本只是加长城墙,令火炮无法顺利击中城楼。而这个手段跟“壬辰倭乱”是否有直接关系,其实依然难以言明。

继上次之后,今次陋室讲堂再次请了胡炜权博士,为大家讲解壬辰倭乱在日本的影响。

 

范永聪先生:难以加入的战场
“壬辰倭乱”以朝鲜国境作为战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朝鲜政府及朝鲜国民。然而范永聪先生却直接道出,朝鲜军队对是次战事的参与度,其实很低。范先生甚至笑称,按照史料记载,朝鲜军队连成为“后援队”的资格也没有。当明军正式与日方开战之后,朝鲜军队中有不少人都惊叹,原来战争可以达到这等规模。

至于朝鲜所用的军事教材,则主要透过吸纳明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而成,足见朝鲜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落后。会造成这个情况,与朝鲜政府的态度所限有关。范先生便提到,朝鲜近两百年时间,都没有在海域附近的位置设立“备边司”。而宣祖李昖,可能是基于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缘故,索性对日方的来犯采取乐观态度。

当然,不容否认的是,朝鲜自身的资源落后,亦限制了他们的军事投入,以及民众的抗战情绪。例如范先生便提到,日军刚刚登岸之际,其实颇受朝鲜民众欢迎。他们渴求日方可以结束平民的贫困生活,而景福宫更应该是由愤怒的百姓所烧毁,反而不是日军所为。可以这些论点,都可以扩阔我们对这场战争的想像。

范永聪博士是韩国历史的研究专家,按他描述,朝鲜在是次战争中,比较接近一个旁观者。

 

谭家齐先生:明军的攻守能力
对比起前两位讲者,谭家齐先生比较集中从军事方面,讲解明室在是次战争中的影响力。与范先生的讲法相似,他认为朝鲜一方并没有太大参与战争的能力。而明军之所以能够击败日方,最主要的战术是用火炮远距离压制。他指出,论近程武器及埋身战斗能力,日军都应当较为优胜,例如日方的火铳技术就非常厉害。但始终在大型的战阵中,当一方可以用远距离且大数量地击破敌人时,自然就会取得上风。

另一个比较少人提到的论点,是明军的防守能力,其中包括他们的护甲。按记载,明军的甲袄在湿水之后,可以在一定的距离下防御火铳,变相日方的主要攻击武器,并不能发挥最大功效。

不过同样地,明军的技术及兵将并非无懈可击。例如当朝鲜向明室请求援军时,就特别指明要求南军出征。盖因南军是由戚继光训练所成,而事实证明,北军在是次战争的表现,的确较南军逊色。此外亦有零星的事件显示,有日方兵将在海战时跳上中方军船,造成混乱。

谭家齐博士是中国海洋史的专家,今次他会从军事角度,探讨明室的战争优势。

 

结语:要抛开民族主义的包袱
讲座结束后,三位讲者共同接受观众提问。其中有人问到,三国有没有藉著这场战争,进行深入的交流。正如前文所述,中方与日本的交流确实较少,但日方与朝鲜的交流则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儒学等文化建设上面。而明室与朝鲜的关系亦变得更为紧密,甚至在明朝覆亡之后,朝鲜在记载中国事宜的年号时,依然沿用万历年号。至于明朝是否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虚耗财力太多,而导致被清朝乘虚而入。谭家齐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推论方向,可以深化研究。

最后,三位讲者都认为,要还原“壬辰倭乱”的真实面貌,三国的学者及人民,都需要学懂抛开民族主义的包袱,不能因为民族立场,而歪曲及籂选史料。这点相信今次“陋室讲堂”的意义。

(点击图片观看讲座剪影)

+3
左起:胡炜权博士,范永聪博士,谭家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