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恩宠之名.影评】追求真实有余 艺术升华不足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以恩宠之名》(By the Grace of God)是法国导演法兰索瓦奥桑(François Ozon)最新作品,改编自轰动法国的真实事件,揭露教会神父性侵案过程,在柏林影展首映后大获好评,顺利获得评审团大奖。尽管身为法国导演,柏林却一直是其福地,他的作品在这里收获的奖项比康城更多。《以恩宠之名》打正柏林最关心的社会议题,有所斩获并不出人意料。撰文:寇斯珮

奥桑在新世纪崛起,很快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导演,他几乎维持了每年一部作品的频率,也几乎每有作品,都能顺利入围三大影展。《以恩宠之名》送往柏林影展之后,早已引起影迷关注,大家皆好奇奥桑会如何拍这个真实事件改编、又充满争议的故事。

《以恩宠之名》节奏得宜,人物层次丰富,可惜电影像把新闻片段剪辑在一起,难以产生光影的力量。(电影剧照))

这也是奥桑第一次改编真实事件,他原本只想拍摄一部讲述男性脆弱的电影,但不经意之间发现了神父普雷纳的性侵事件,为其中的人物所吸引,开始与受害者接触。奥桑曾建议将他们的经历拍成一部纪录片,但当事人并不热衷,反而希望奥桑把这些故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类似《焦点追击》的电影。这就是《以恩宠之名》的诞生过程。奥桑自认是自己擅长的电影类型,他在过往的确关注边缘人群,也书写过性少数,在他的镜头下,无论多么卑微的人物都能得到平等的注视,奥桑善于把握这种距离,带着关切,又不致于高高在上。

电影从70位受害者中选出了三位,从三个人的视角叙述普雷纳性侵案的受害者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将事件带到公众视野下,并对神父和教会提起控告的过程。

(《以恩宠之名》电影剧照)

奥桑的眼光独到,也选出了恰当的人物,银行家亚历山大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有富足和美满的生活,但为了让自己的小孩明白是非,他开始寻求公义;法兰索瓦在当年受到的侵犯并不是最严重的,但他是受害者中最具斗志的一位,令受害者们团结起来,向教会质询;伊曼纽则是受到侵犯程度较重的一位受害者,事件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也是受害者中社会地位及收入较低的一位。

这样的人物选择,为电影促成了一种微妙的中立平衡。亚历山大并非要挑战教会,他希望教会站出来承担责任,更好地保护教徒,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收入较高,一早过上了小康生活,也因为妻子在教会学校任职,较早表现出了妥协。反而另两位角色的激进或脆弱,又或贫穷,令电影丰富了起来,没有变成一种单调的叙述。

(《以恩宠之名》电影剧照)

奥桑善于挖掘人的潜在欲望和内心纠缠,在这部三段式的电影中,他不断描写三个当事人的天人交战,穿插以无数信件、电话对话,完整地呈现了事件的始末,也不忘写受害者的疑惑与分歧,增加了故事的厚度,提醒观众这是一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它有更复杂的面向与层次。

电影的优点,恐怕也是导演面对的软肋。《以恩宠之名》源于生活,因为事件的悲剧性及严重性,奥桑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原本他很喜欢在虚实之间推进剧情,让人物穿梭于现实和假想。在《以恩宠之名》,他尽量放弃了花俏的镜头技法,多数用平实的表现手法,以特写与中景交代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对观众来说,此时的感受更像是在看现场还原片,并非电影。

(《以恩宠之名》电影剧照)

电影和现实一模一样时,往往很难将它的内容升华至更高的境地。每年欧洲影展都会收到大量反映现实政治及社会议题的电影,反映真实困境的同时,这些电影都很难从艺术层面有所作为。《以恩宠之名》算抛开隐喻,直面真实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一部戏,节奏得宜,人物层次丰富。可惜看到最后,它就恍如多集新闻片段剪辑在一起,却难以产生光影的力量。它感人的来源,需要观众对性侵议题有一定的关注,也需要对教会中的体制有一定的认识。电影结束,观众会长叹一口气说,和现实一模一样。

电影不仅如实反映现实,也应该留意艺术中还可呈现的“美学真实”。《以恩宠之名》似乎碍于先天不足,最终难有所作为,也为奥桑的作品集再添水准不稳的一笔。近年他的作品品质忽高忽低,为观影平添未知数。所幸到了片尾,奥桑迅速冷静下来,面对这一场仍没有判决的案件,他最终选用了三人生活的一个截面来结束电影。提炼是一种能力,直至目前为止,奥桑还未能证明自己。

上文刊登于第16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7日),原标题为《《以恩宠之名》追求真实有余 艺术升华不足》,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影评:【杀神John Wick 3.影评】纯粹为打而打 杀神有形无神【无主之作.影评】糅合历史艺术 反思纳粹政权【人心狗吠.影评】真人真事启发  魔幻元素添商业味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