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乐.车箱篇】车厢感受书中灵静宇宙 悦读‧阅快乐

撰文: 朱珮茵 黄沛鹏 陈奉京 邝晓恩
出版:更新:

嗜酒如命的酒鬼常说:“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换成热爱读书的人却大概说不出这话来,但是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便不管生活多么忙碌,也总是要抓住一点点的空闲,即便在通勤的路上,也拿出心爱的书,读上几段。去年发布的“新地喜‘阅’指数2015”指出,在增加阅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有更多公余或课余时间”。身为打工仔,我们没办法决定自己的上下班时间,也许我们只能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在交通工具上制造一个暂时的阅读空间。摄影:龚慧、梁鹏威、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陆上交通工具之中,巴士在行驶中相对平稳,座位也较舒适,自然光透过车窗铺洒到书本上,正是一个极好的阅读环境。

在路上阅读 其实是一场有趣的体验

每天来来回回的车程,窗外风景一式一样, 这个时候拿出一本书来,既打发时间,也为 自己在路上培养更多想像。

坐巴士 书中影像不输移动风景

不知从何时起,“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竟然成了二选一的抉择,然而边走边读又有何不可?倘若你家住屯门,公司却在市区,上班一趟车程少说一个小时,人被短暂束缚在车厢中,车窗外的风景又每天如是,熟悉得闭上眼睛也能猜到巴士开到了何处;假如遇到塞车,更是让人心烦气躁,恨不得下车徒步行走。但此时拿出一本书来,既可消磨苦闷的车程,又可进入阅读所带来的广阔世界。巴士在行驶中相对平稳,也有较为舒适的座位,自然光透过车窗铺洒到书本上,不正是一个极好的阅读环境吗?

古代读书人,在家中读书读到天昏地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对于生活于城市中的现代人,就算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窗外有太多事情发生。但绝对的宁静,并不是对于所有阅读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反而愈是嘈杂的环境,阅读愈是必要,它能创造一种精神世界出来,恍如生成了一个结界,外界的嘈杂闯不进来,那也倒真的是“两耳闻不到窗外事”了。

并非人人能够在香港的地铁上阅读,虽说看书可以培养个人修为,然而每次踏进车厢,阅读却更似是一场修炼。

这个不读书的世代,谈读书,叫人想起老夫子、想起王泽,想起他教会的第一个四字成语:“耐人寻味”—那个沸沸扬扬的喧闹车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时不足一吋,如果阅读需要空间,空间在哪里?与其要外在的环境空间设定符合我们的阅读氛围,对于根本就不可能宁静的铁路,空间似乎只能靠自己建构。

最近龙运机场巴士逐步更换新型号,设备更完善,座位也比市区巴士更舒服,就算坐很久也非常自在,虽然不是专为阅读人而设,但又确实为巴士上阅读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有电子书设备的乘客,也可利用加装的usb插头为电子阅读装置充电。倘若其他路线的巴士均能像这样改善车厢环境,或会有助于推广车上阅读。

相对宽阔的座椅即使坐得久了仍然舒适。
除了在飞机上适合阅读,前往机场途中都是 阅读的好时机。每个座位加装了USB 插头,更可 为电子阅读装置充电。
在港铁阅读或许不 是人人能够应付, 为了融入它的嘈杂 和急速节奏,不如 薄薄的读一本散 文,以微阅读来度 过地下时光。

并非人人能够在香港的地铁上阅读,虽说看书可以培养个人修为,然而每次踏进车厢,阅读却更似是一场修炼。

这个不读书的世代,谈读书,叫人想起老夫子、想起王泽,想起他教会的第一个四字成语:“耐人寻味”—那个沸沸扬扬的喧闹车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时不足一吋,如果阅读需要空间,空间在哪里?与其要外在的环境空间设定符合我们的阅读氛围,对于根本就不可能宁静的铁路,空间似乎只能靠自己建构。

在地铁 用资讯反击喧闹

适合在地铁上读的书,应该有何准则?假设由柴湾站到荃湾站,最长的车程不过一个半小时,畅快的话,一本薄薄的散文或诗集会是很好的选择,读起来的节奏随站逐站,稍读完一篇又是时候过对面月台转车了,制造一个完全断绝于外却步伐一致的精神空间。

另一种抗衡的方式,或许就是妥协,或许也是低头看手机的另一种文艺式变奏─读杂志;就像在地铁内听摇滚音乐,因为类近的嘈吵和强劲节拍而令眼前的人流有了另一种景象。翻开一本杂志,正是以密集的文字资讯对嘈杂的反击,它没有文学的沉重,毋须如诗歌般要想像,它是一种最入世的地铁读物。

注定不可能“安宁”的铁路空间,要读就不如读散文或诗集,翻过一章章,随站逐站,制造一个完全断绝于外却步伐一致的精神空间。

一人一种阅读体验

01: 你会在交通工具上读书吗?Serrini: 会,因为在交通工具上看书,时间变得突然充实。我比较喜欢像火车地铁般比较平稳的交通工具,看书时不会头晕。每次在车上看书时,好像车程都缩短了,即使漫长的车程,也可以忍耐下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