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新”义 旧新闻转化变成艺术品

撰文: 潘浩欣
出版:更新:

走入中环都爹利会馆,墙上挂着数十件T-Shirt,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中间附上大字“The day you put me on”,恍似广告。每件T-Shirt上印有字句,如“Cultural Traveller”、“Freedom”等。这些T-Shirt图片其实是从报纸上剪下,原本穿在被警察拘捕的疑犯身上,如今以成双成对的方式展示:左方T-Shirt印有剪报,省去原有的字句和新闻图片中的警察,只剩下疑犯一人;右方的印有疑犯身穿T-Shirt的字句:“Peace”、“Freedom”等,字句明显放大了。真是天意弄人,犯案者穿着“和平”的衣服作恶,渴望得到“自由”的犯人竟然被捕了。 这是“每日午间侦察报”展览中叶建邦(Elvis)的作品《I was wearing you that day》。摄影:龚嘉盛、黄宝莹

Elvis表示,飞起的领带,形状就如像包青天斩死囚时犯人头后插着的吊牌,图为作品《Tower#1》。

这个以“每日午间侦察报”(Noon Gazette and Daily Spy)为题的展览,与报纸和时间有关。《每日午间侦察时报》是英国于1781年开始发行的每日午报,策展人林志恒(Jims) 表示这份午报的内容包含当天新闻外,亦综合了娱乐和生活资讯,曾经很受英国人的欢迎,但早随着时代巨轮的流转而消失。

策展人林志恒曾在大学档案库中阅读于1781年开始发行的英国《每日午间侦察报》,更决定以此作为展览题目。

媒介呈现习惯 读者欲望难测

Jims喜欢研究绝迹的媒介,“当我还是中学生时,香港会发行午报、晚报,这反映了城市人的求知欲,有人看了日报,觉得不够,还想看午报、晚报,时差造就这样的报业。全因为互联网的兴起,这批报章已经绝迹了。我想用这个展览去看看追求讯息的欲望怎样被人捉摸。”他以时差的概念为重心,与四位艺术家讨论,他们均有不同的阅报经验,各人利用报纸为创作素材,去探索求知欲的转变。

从旧报纸中剪出重复图案,加以标示,就是Elvis的档案库。

自制旧剪报档案库 聚沙成塔

先问到Elvis的阅报习惯,Elvis形容自己很飘忽,有时买《苹果日报》,有时买《明报》、《文汇报》;买完报纸后他不会即时阅读,而是放在工作室的一角,一星期后才拿出过期的报纸阅读,并剪下他感兴趣的部分。“我留意到报纸内会有很多东西重复出现,例如处理尸体的人、黑布蒙头的人、车祸、财经的红背心仔、穿西装的政治人物。”他剪下重复的图案,加以分类,放进一个个小抽屉内,贴上标示,制成他独特的档案库。

眼前既害羞又鬼马的大男生面带喜悦地向记者展示他的档案库,翻箱倒柜之间,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记者也看得特别过瘾。网上每当有人张贴过期的新闻,往往会有网民以“Old news is so exciting”予以嘲讽,但Elvis不仅阅读过期新闻,还会好好保存“旧闻”,有时用透明胶袋入好,有时加以剪裁,剪去文字和背景,只剩下重复的图案,用图案作为创作的主体。

叶建邦喜欢用不同媒介来创作,当中最为人熟悉的是他的剪报作品。

当他储够某分类的“剪报”后,便随心拿来创作。他的“Tower”系列,将一个个政治人物的剪报砌成沙塔,他说剪报中的政治人物都是他憎恨的人,故决定剪起他们的领带。“我很想做些什么去遮掩着他们的样子,于是以艺术手法,剪开他们的领带,领带好像飞起了,形状像包青天处斩时犯人头后插着的吊牌!”他笑言。

在Elvis的剪刀下,政客的领带时而变成“飞起的吊牌”,时而成为政客的“长舌头”,有时又变为“政客头后插的剑”,玩得十分忘形。他又表示,不想告诉观众他把领带剪和砌成什么东西,想留有空间想像。从Elvis的报纸创作中,可见他对政局深感不满,亦从他把玩报纸这种媒介,看见他洞悉日常生活的荒诞、反差。“我想用作品去回应社会、生活的事,而报纸是社会的缩影,刊登重重复复的事,但生活就是这样。”

Elvis从报章上剪下疑犯被拘捕的新闻图片,省去文字和背景,将图案印在T-Shirt上。

文字与影像对话 撞出荒谬历史

展览中有四张“松、郁、蒙”的照片装嵌在灯箱内,迷糊古旧的照片中有台豪华房车,房车右方有“不准驶入”的标语,照片上的胶片印有“更狠、更准、更有力”字句——这亦是作品的标题,精准有力的文字与迷蒙的照片形成强烈对比 。另一张迷糊照片中,男子远眺迷人的风光,胶片印有另一字句:“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令人联想起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艺术家梁志和表示,那张照片其实是游客于1967年在香港拍的观光照,他从eBay上买回来的,作品标题则从1967年不同报章中原句提取出来。他以报章文字和游客拍摄的影像来产生“碰撞”。“‘六七暴动’期间,游客们依然游山玩水,但当时左派经常放炸弹,最高记录,一日有一百个炸弹,我难以想像两件事怎样在同一时空中发生。但到底什么是现实呢?”

“六七暴动”时,有人游玩、有人抗争,两件看似矛盾的事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中发生,梁志和亦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媒介放在一起,用不删改文字和相片的原则,让它们“对话”。虽然没有改动照片和文字,但采用另类的装裱手法,刻意将照片放斜了一点点,再在照片上放入磨沙胶片,相片和胶片之间留有空隙,让影像变得模糊。通过连串的“编辑”手法,令人思考什么才是现实。一般人确信历史影像和文字能真正呈现历史,确信报纸报道的恐怖状态是唯一香港的写照,他以作品来颠覆现实的表像。“我用一些很准确的东西,去做一些很不准确的事。”

梁志和将看似不相关的媒介放在一起,采用另类的装裱手法,刻意将照片放斜和加上磨沙胶片,让影像变得模糊,也叫人思考什么才是现实。
梁志和时常阅读不同年代的报章刊物,当中的资料往往成为他的创作元素。

创作前大量阅读过气新闻 新角度看荒谬世事

创作《Music In 1967》作品系列时,梁志和曾阅读大量左、中、右派的报章,发现持不同立场的报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真相”。“‘六七暴动’时,有人学做土制菠萝(炸弹),最后炸死了自己,左派的报纸形容他是烈士,右派报纸形容他为科学怪人”。以“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为例,题目是由《工商晚报》提取出来,他指《工商晚报》于1967年8月16日的专栏文章中嘲笑左派。“《工商晚报》经常骂左派,暴动时,左派可以罢工,因为大陆可汇钱过来出粮,谁知港英政府拉人,左派逃到澳门,他们无所事事,便去赌狗,于是《工商晚报》便用‘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去嘲笑他们走难时不忘去赌钱的处境。”在乱世时,有人忙于抗争,有人忙于赌钱,世事何其荒谬。

有艺术家喜欢剪、砌过气报纸,为“旧闻”付予新意义;亦有艺术家坚持不改动文字、图片,单凭编辑的方式,以两者的冲击出新的含义。新闻也许不一定“快、狠、准”才有意思,有时退一步去看事物,也会呈现有趣的一面。

艺术家“游戏抗争” 反转报纸广告

除了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外,本地艺术家程展纬亦曾利用报纸做创作:他观察到本地报章常采用角度相近的照片,不论图片角度、大小和排版都非常接近,于是将两张角度相近的照片叠在一起,然后上下摆动报纸,制成多条短片。例如政客不断挥手、禽流感时鸡笼内的死鸡不断晃动,非常好玩,作品题为《阅读速度》。程展纬表示,这系列的作品反映了我们阅读报章图片存有惯性美学观,而编辑选相时亦依靠着这种美学判断,即使立场截然不同的报纸,亦可能会有近似的照片。

今年4月,《明报》总编辑钟天祥解雇前执行总编辑姜国元(笔名安裕),程展纬为表愤怒,有意购买《明报》的分类广告小版位,配以题目“天祥回家,勿念香港”。因钟天祥为马来西亚人,故程展纬代入他家人的身分,请“祥仔见字速回老家”。该广告后被《明报》拒绝刊登,但最后成功刊登于《成报》和《星岛日报》。程展纬表示,他视“天祥回家”为“生活上游戏的抗争”,报纸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他虽然经常接受《明报》约稿,但这次以读者身分去买广告位,却不获刊登,显示《明报》内部有角力,《明报》有权决定什么可以刊登,什么不可以刊登。

“每日午间侦察报”展览

场地:都爹利会馆

(中环都爹利街1号上海滩3楼)

展期:7月9日至10月9日

参展艺术家:叶建邦、梁志和、林恺倩、宋拓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