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热捧DSE状元反击“赢在起跑线” 效果适得其反

撰文: 李立峰
出版:更新:
今年被多个传媒机构选为“最佳男主角”的,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一位同学…传媒也不忘借他的故事提醒大家,输在起跑线,不一定有问题的…因为,传媒虽然提醒了大家,身处逆境不要紧,输在起跑线不要紧,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更为基本的一点:成绩代表输赢,而输赢还是要紧的。为什么那位同学输在起跑线不重要?因为他赢在终点线嘛。
李立峰
DSE考获六科5**的林嘉男成为传媒焦点,许多报道都突出他的出身背景:家住将军澳、出身单身家庭,是不必强调“赢在起跑线”的励志故事。(江智骞摄)

星期三 DSE 放榜,成为当天主要新闻之一。

正如一些新闻社会学学者说,很多新闻其实不是“新”闻,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学公开试公布成绩,传媒循例追访状元,但状元随时有十几个甚至更多,谁最有新闻价值?就看那一位状元的故事够励志感人了。家境清贫的、或曾误入歧途浪子回头的、或患过大病的、或双亲遭逢过变故的,总之,就是在巨大的逆境中仍能奋发向上,夺取佳绩的,新闻价值就高。

反击“赢在起跑线” 却同时巩固了意识形态?

所以,今年被多个传媒机构选为“最佳男主角”的,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一位同学。而由于近来大家都在谈论“赢在起跑线”,传媒也不忘借他的故事提醒大家,输在起跑线,不一定有问题的。

我也替那位状元高兴,祝愿他学业顺利,将来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但另一方面,我又从来觉得,传媒惯性地覆述这种类型化的逆境状元故事,其实反倒巩固了一些社会上的意识形态。因为,传媒虽然提醒了大家,身处逆境不要紧,输在起跑线不要紧,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更为基本的一点:成绩代表输赢,而输赢还是要紧的。为什么那位同学输在起跑线不重要?因为他赢在终点线嘛。

吊诡的地方是,只要我们仍然认为输赢重要,到最后,人们就会发现,无论你怎样说,起跑还是重要的。如果你是一个短跑选手的教练,选手的长处是中后段加速,弱点是起跑瞬间的爆发力,你会跟他说,集中发挥长处就好了,不用理会起跑输几多,还是会希望他在起跑上多下功夫?

媒体文本在一个较表面的层次上批判了社会,却同时在深一点的层次上巩固了某种意识形态,并不罕见,就像几年前的印度电影《Three Idiots》(《作死不离三兄弟》)。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