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东行启程 未来中国角色将不止于经济层面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今日出访中东,行程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昨日,习近平率先于沙特《利雅德报》发表署名文章,题为《做好共同发展的好伙伴》。
习近平于文中提及,早于2000多年前,“往来双方驼队络绎不绝”。时至今日,两国贸易关系依然紧密,沙特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以及其于西亚非洲地区第一大伙伴;中国亦于2013年首度成为沙特的全球最大贸易伙伴。
习近平于文末提出四大发展方向:提升双边关系至战略伙伴层次;加强基建投资合作,以“航天、和平利用核能及可再生能源”为重点项目,并推动“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共同参与及建设“一带一路”;扩阔交流层面至“教育、新闻、智库、青年等领域”。
该文一如中国既往的中东政策,主力著眼于经贸合作,鼓励双方共同“推进经济可持续和多元化发展”,未有触及地区安全问题。
如经贸为习近平外访主题之一,时机确拿捏得恰到好处。沙特因油价大跌,石油业无以为继,财政与经济岌岌可危,其政府已制定五年计划,准备启动市场化改革,包括取消国家限价及补贴,出售国有资产,并开拓新产业。
按习近平文中所示,中国有意配合沙特改革,提供资金以打造基建,又藉项目合作以发展产业技术。
今次习近平访问三国,时值逊尼派沙特与什叶派伊朗断交,伊斯兰国又于中东猖獗扩张,引起外界猜测,中国会否乘势试水温,超越既往经贸合作,进而以军政大国身份介入地区安全事务。
单以上引文章来看,似乎中国未有贸然介入的意欲,但余下行程尚多,一切言之尚早。
本月13日,中国首次就对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布政策文件,希望双方“建立长效安全合作机制”及“开展部队联合训练”;新华社又透露,习近平会针对中东局势稳定和平,“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并会提出相关合作建议。
显然,中国的中东角色将不会止于经济层面,大概于不久将来,我们便可看到中国如何施展外交实力,参与地区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