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原因阻拦医委会改革 香港的不幸

撰文: 方蘅
出版:更新:

近日,政府提出的《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遭到部分立法会议员和业界反对。然而,有关草案实是针对积弊,看不到反对的理由。如果由于政治原因而使草案不能通过,对港人福祉实在没有好处。草案主要有三个目标:其一是增加医委会的业外人士参与、其二是改善医委会的投诉和纪律研讯机制、其三是便利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到港执业。

(江智骞摄)

增加业外人士参与 加强规管​医委会

增加医委会的业外人士是切合本地需求,也符合国际大趋势的做法。中大的研究显示,全球都倾向于加强规管组织,以及相关审查和研讯委员会的公开性和问责性。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业外人士占规管组织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一;在英国,更有半数委员是业外人士。而本港的医委会,28名委员中,现时业外人士仅有4名,占14%,远远比不上上述国家。而在负责就投诉展开初步调查的侦委会7名成员中,只有1名是业外人士。由此可见,增加医委会的业外人士实是刻不容缓,对于改善现有机制大有好处。

按照改革方案,医委会将增加4席委任席位,其中3席由代表病人利益的组织选出,1席由消费者委员会提名;另一方面,医学专科学院的两个席位由委任转为通过选举产生。这样业外委员将占医委会人数四分之一,虽仍于低于前述各国,但已是一大进步。

增加业外人士除可纾缓人手不足的压力,同时有助减少研讯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资料图片)

改善投诉个案积压 改革不应因人废言

增加业外人士数目,也对于改善医委会的投诉和纪律研讯机制大有裨益。近年,医委会接获的投诉个案有递增之势,已超出医委会处理的能力,导致个案积压;现时积压数目已超过900宗,这将令结案时间延长。增加业外人士除可纾缓人手不足的压力,同时有助减少研讯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可谓一箭双雕。而审裁顾问团的业界内外比例,将由5:2改为10:7;业外比例增加,无疑更能照顾病人权益。

医委会组成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提出所谓“恐怕委任的业外委员被政府操控”,那是阴谋论作崇。委任制度存在于本港的机构组织中,自有其渊源,亦一直行之有效,如果因政治因素,纯粹找特首的难堪而一概予以否定,这类近于“因人废言”,亦是对制度的否定。须知,每个制度都要有人来执行,如果因为对人的不信任而否定制度,那世上根本没有任何制度可以存在。这是不理性、不合理的。

更何况,现时虽增加了4名委任委员,但因医学专科学院的两个席位转为选举产生,整体上委任委员只净增两席。32名委员中,委任委员占16席,委任与非委任之比仍维持1:1,看不到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有限度注册医生只可在合约有效期内在医管局内工作,不可私人执业,自不会对本地医生构成竞争。(资料图片)

不涉修订专业要求 反纾缓​专科人手压力

此外,本港也需要引入外来医生。根据食物及卫生局委托香港大学进行的研究推算,至2020年全港将欠缺约1000名医生,至2025年及2030年则分别欠缺约800名及700名医生,数量不少。引入外来医生其实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现在的问题其实是谁都明白的,但有人却以恐怕会引入低水准、不合资格或来自内地的医生为由,抵制政府的草案。

其实,香港是国际城市,应有包容开放的胸襟,在引入外来人才时,不应特别为难和针对某一地域的人。引入医生,旨在改善医疗服务,最重要的是有关人士在专业上达到香港的要求。现时,草案提出的修订,只是将有限度注册及续期的最长有效期,由不超过一年延长至不超过三年,并不涉及专业要求的修订。

现时引入境外医生主要靠有限度注册机制。聘用有限度注册医生,必须经过医管局的分科,即每个专科的统筹委员会,当某专科面临很大压力,在本地招聘不到人手,才会在外地招聘。这些医生都要通过医委会的审核,如果害怕引入的人士低水准、不合资格,那可以把专业标准定高些,可以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这种担心不能构成不引入外来人才的理由,也不必阻挠这次草案的通过。有限度注册医生也只可在合约有效期内在医管局内工作,不可私人执业,自不会对本地医生构成竞争。

整体来说,本次《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可谓在情在理,应予通过。若因政治因素而受阻拦,当是香港的不幸。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