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公园百年志 保育理念与环境公义之间寻找平衡

撰文: 陈康怡 欧敬洛 俞宝生
出版:更新:

生于美国加州的年轻人麦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喜以Alexander Supertramp自称。他热爱荒野,认为透过这种生活方式能够探究人生真谛。他以优等生成绩毕业后,捐出所有积蓄,然后踏上浪迹之旅,以最少的维生物资在荒野中生活。伴随着他踏上冒险荒野旅途、寥寥可数的物资中,有一本野外求生指南以及卢梭的《瓦尔登湖》。2007年上映的电影《浪荡天涯》(Into The Wild),就是改编自麦肯迪尼斯的真人实事。最后,麦肯迪尼斯在阿拉斯加德纳利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待上超过100天,打算离开之际因遇上洪水被困,最终因失救饿死荒野。麦肯迪尼斯的故事虽以悲剧终结,但却很好地说明了美国人对于荒野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今年是美国国家公园100周年纪念,从美国人发明了“国家公园”这概念至今,伴随着它的发展虽然有一连串黑暗历史,但这个保育概念最终得以传遍全球,令新生代能继续亲眼目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刚经历了一场雷雨,天空澄明。一名少女在一个山顶上,俯瞰慑人的景色。(Getty Images)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月中与家人到黄石国家公园庆祝父亲节,他提到了气候变化对国家公园环境造成的挑战,也谈到了国家公园正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及作为经济价值的重要性,论证继续保育国家公园的重要性。“事实上,研究显示投放到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每1美元,可为经济创造10美元。我们的公园是户外活动产业的引擎,支持着美国600万个职位,以及每年花费在行山鞋、帐幕以及攀山单车等等的消费,是一个6,500亿美元的产业。”奥巴马说道。

他又称:“2015年,破纪录有超过3.05亿人次的游客到访美国的国家公园,这些游客在国家公园的周边社区消费了170亿美元。”

保育国家公园当然不尽是基于经济考虑,背后也有一些理念支撑的。例如今次奥巴马到访的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国家公园史上有着特殊的原因与意义。这公园在经历过火山爆发、河流侵蚀及冰河冲积后,呈现出多样的地质风貌,包括颜色会随着温泉水的流动而变化的猛犸温泉、鬼斧神工的大峡谷、壮丽的瀑布和全美最大的高山湖泊黄石湖。

奥巴马上月中到访黄石国家公园,除了纪念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100周年,也顺道庆祝父亲节。(Getty Images)
尽管黄石公园成立之初,政府并未就建立国家公园立法,然而,这公园普遍被视为全美以及全球首个国家公园。(iStock)

黄石公园 为国家公园奠下雏形

黄石公园在1872年成立时,以《黄石公园法》确立了美国国家公园的雏形,尽管当时国家公园管理局并未成立,但黄石国家公园普遍已被认为是全美以至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当年奠下的理念价值及管理机制,为其他地区设立的国家公园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而成立国家公园的理念,很快传遍世界各地。在黄石国家公园成立后的7年,澳大利亚Royal National Park,然后加拿大、阿根廷、新西兰、瑞典以及前身是属比刚果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也争相仿效。

1916年国会通过了《国家公园管理构成法》(National Park Service Organic Act),批准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今次的美国国家公园百年志的主角,正正就是国家公园管理局。当时管理局创立时只负责管理14个国家公园,如今已增至59个,还有超过300个国家古迹、战场、步道和其他受保护点。

该局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拥有价值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物,但这个过程需时,相关法例伴随国家公园发展一步一步完善。后来政府再通过《历史纪念地保护法》、专门保育动植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

禁止从事商业活动 改善管理

1965年的《特许经营法》,规定了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得从事商业经营。公园内经营项目均由特许形式,委托企业经营,而管理局只从特许经营的项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改善公园管理。如此的架构分离了管理与经营者的角色,公园管理局只需专注管理保育工作即可,避免了因须自负盈亏而造成可能出现,重视经济效益大于保育的问题。美国在法理上逐步体现保育大自然的理念,确保了国家公园和管理的大小事务,从小到大都是按法律规定,有条理地进行。

不过,建立国家公园作保育用途,看似是美事一桩,但背后如何与在环境公义之间取得平衡,仍是很多人关心的课题。

美国国家公园的背后有段黑暗历史,究竟是谁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各方也一直争论不休。来自瑞典、英国以及南非的三位学者Annika Dahlberg、Rick Rohde及Klas Sandell于6年前合著一份题为"National Park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的论文,讨论国家公园这概念背后的一些问题,并认为科学及国族主义经常被权力精英用作排外以及控制国家公园的手段。

国家公园的边界划分,限制了动物的迁徙活动。(Getty Images)

人类大自然简单二分 埋下不公伏线

环境公义一词,始见于20世纪末的美国,用以回应生活环境因工业生产而遭破坏的一撮人民及社区。环境公义的倡议者,认为主流的环保人士动辄将人类与自然简单二分,是不对的。这种二分,建基于一项假设:当人与大自然互动的时候,人类的活动会必然破坏大自然以及令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

这种假设从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角度看来不攻自破,只是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在最近三个世纪中剧变,导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但这种假设,却牺牲了一批原住民。

“壁垒式保育”(Fortress Conservation)是保育界别的一个极端,原住民会遭到政府赶离原居地,当局更会以围栏及枪枝确保他们不可以闯进国家公园;“幸运的”原居民或可以担任公园管理员,确保他们的亲友能够进入这些国家公园。

那些批判当代保育理念的人,并不是否认要确保生物多样化以及生态保育的重要性;他们要提出的是那群因保育旗号而遭边缘化的社群,这些人被剥夺了原本的土地使用权,令他们难以维生。

吸引新生代 成首要挑战

这种不公义的情况在数十年前的美国并不罕见,但在近十年,美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也慢慢承认了伴随着保育而出现的不公义情况,并正视问题。这包括让当地社区的民众一起参与决策,保育国家公园的政策与措施,与民间团体一起采用共管机制等等。

美国最初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是要让大自然以一种不受任何损害的方式留给后代。不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们生活都市化等问题,让国家公园管理局面对着很多冲击与挑战。今时今日,有超过八成美国家庭居住在城市地区,居所附近常缺乏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开放空间。

与此同时,在电子产品环绕中成长的下一代,过着与自然分隔的生活,已逐渐丧失与自然环境的连结。如何令这新生代重拾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及栽培他们成为环境管家,成为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最大挑战。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