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族:零散化社会的生存选择|思兼
作者|思兼
最近几年,斜杠族(或称为多重雇用)在亚洲越来越普遍。斜杠青年最先被提出时乃是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斜杠族沿自美国专栏作家玛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 的畅销书《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意思是指年轻人不满足於单一职业的工作模式,希望在多重职业和不同身份建构自己的多元性及身份认同。在网络书店博客来随便搜寻“斜杠族”,也会找到以“斜杠创业”、“斜杠时代”这类衍生词为名的书。甚至有些文章会宣扬:斜杠族与兼差是不同的东西。笔者习惯每次看到这种四处宣扬的嬉皮士式自由,就会格外小心,尽管不反对有这种身份认同的人存在,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到:催生斜杠族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渐趋零散化、合约制的工作——笔者也是其中一员。
在近十年的人文学系、社会学系研究中,最多人讨论与斜杠族有关的词语是“precarious work”(不稳定工作),此词用作形容近几十年随著资讯科技进步而诞生的一系列外判、派遣、编制外聘用(即不计入正规编制福利,循此途雇用者亦不会因年资而增薪)的聘用方式。以香港为例,一直被视为“铁饭碗”的政府公务员职务亦在1999年引入“合约制非公务员”制度。合约制员工每几年就要担忧续约事宜,薪金也不会根据公务员体制薪金表逐年调整,待遇亦相差甚远。依照政府公务员事务局的说法,“部门可以更有效地聘请雇员,应付不时出现的短期、非全职或不断改变的服务需求”。然而,从二零一七年的新闻中我们可以得知,连续服务十年的“合约制非公务员”也已经超过一成。
“不稳定”的不只工作——没落的社会理想与压力
可能有读者会指出,兼职这种聘用方式一直都存在,只是随著科技发展,这种聘用方式变得更灵活、更普遍而已。然而,斜杠族之所以被描述成新的社会型态、新的理想生活形像,它所对应的正是冷战体制下,部分地区随著经济高速发展,而形成对社会理想生活(“平凡生活”)的想像与霸权。地区经济景气好的时间愈长,这类理想生活愈稳固,在没落后对“失败者”的压迫也愈大。在日本有所谓“My Home-ism”,香港则有相似的“狮子山下精神”:香港七十年代经济起飞之后,有了所谓的“四仔主义”,即买楼房(屋仔),以私家车代步(车仔),结婚(老公仔/老婆仔),以及生儿育女(BB 仔,或是养狗仔);日本的“My Home-ism”则指家庭有经济余裕购买当时的奢侈电器(例如洗衣机、电视机、冷气机),女性单凭丈夫的薪水足够支持家庭开销,不用双职维持日常生活,可以去追求其他嗜好,也就是所谓嫁好丈夫、做少奶奶。即使时移势易,家长仍多以这种标准来评价未婚夫,不少准婚情侣亦如此想像婚后生活。这种现象,就被文化学者 Lauren Berlant 称为“期望的常规”(aspirational normativity)。
“期望的常规”一方面包含著对平凡、美好生活的想像,但另一方面它又基于经济持续发展、个人社会阶层继续往上流的假设。然而,随著市场经济的金融化,以及各地陆续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上述稳定发展的社会以及持续改善的生活,已经开始被投资市场的牛熊市周期取代。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层面上,日本在2001至06年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推动“无圣域的结构改革”,将原本由政府负担的年金、医疗保险等,转归个人负担。原本意味著社会梦想的“正社员”(正式公司员工)空缺越来越少;个人对就业环境的不安定影响到劳动者的心理,即使客观条件无大改变,但他们对事业与生活的判断与预期亦会趋向消极。香港政府除了上述的公务员聘用体制改革外,最明显的政策变动要数强积金,以及不断延展置业阶梯:从“八万五”房屋政策急转到停建公屋,政府愈发积极为更多市民提供各种级别的置业选择(或需要),让他们投入物业投资市场。政府的角色从作为平衡资本主义对国民冲击的最后防线,变成将国民推入市场的角色。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斜杠族的生存游戏
如果读者还有印象,在前几年大热的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男主角津崎平匡在最终话遇上“公司架构重组”(日文为“リストラ”,为英文 restructuring 的缩写,可指从长期雇用岗位上被辞退,亦可指从长期雇用转为合约制员工,日本常称此种人事配置方法为“美国流人事管理手法”,亦即积极采用外判、临时合约应付短期人手需要),而新垣结衣所饰演的女主角森山实栗则一直是“派遣员工”。《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的故事到最后正是要表现,在没有稳定工作下情侣(或准新婚夫妇)如何面对将来的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影片信息:
斜杠族该视为一种志气,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虽然归根究底还是因人而异,然而在没有稳定工作的环境下,“斜杠族”说到底岂止关乎身份认同,更是如何透过多份工作防止自己“陷入失业就完全失去生存技能”的境地。笔者对于以“斜杠族”为荣的人总是有所保留——端详他们是以甚么社会位置说出这种话,又是否因为某种政治需要而这样说。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