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豪专栏】老板照搬管理书理论 打工仔噩梦

撰文: 蔡东豪
出版:更新:

做厂年代,客户全是跨国巨企,这些公司有一个可爱之处,是担当传教士的角色。客户希望供应商采用最好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关于品质控制,手法一时循循善诱,一时横蛮强制,“传教”其实为了自己。另一边厢,厂佬的心态是,既然客户这么相信这些系统,一试也无妨,况且客户永远是对的。这些年来,我的经验是,把一间公司的系统移植到另一间公司,不管以前做得多好,下场永远是敷衍一番,你有你讲,我有我做,当作没发生过。

朋友说,最惊老板看管理书,每次看到新鲜理论,像发现新大陆般,兴高彩烈地跟同事“分享”,同事须扮同样兴奋地接收每字每句。如果内容是人生大道理,还好一点,听后点头同意便可以;如果是具体意见,须立即模仿执行,则大镬。同事不可不理,因为老板的兴奋时期,会煞有介事地讨论进展,直至找到另一伟大理论。

企管人日理万机,活在极度复杂的环境中,希望从杂乱中找出简单兼可复制的模式。问题出在其他人行得通的模式,大都不简单,也不能复制。每间公司都有独特情况,把其他公司的一套照搬,会面对四方八面的阻力。更大的问题是,我们选择性地模仿,换句话说,“听啲唔听啲,学啲唔学啲”。

企管人日理万机,最希望从杂乱中找出简单兼可复制的模式。(Getty Images)

举例,某管理系统在另一间公司大幅提升生产力,我们看到的是这套系统怎样畅顺,但看不到实行过程中的痛苦。这间公司可能用了几年时间,经历失望,甚至绝望,勉强挨过惊涛骇浪。花的金钱不计其数,有人因此人头落地,付出的代价,大到无从计算。有苦说不出口,当事人弄不清这是刻苦,抑或是幸运的成果。成者为王,不多问了。

外面人看到的,是美丽的完成品,看不到之前的过程。我们的团队有否同样的决心、毅力、资源和运数?即使人家一再解释过程怎样困难,我们也不愿意听,因为我们盯实美丽的成果,选择性地看着成功带来的好处。

外面人往往只看到一套完美的管理系统,看不到之前的过程。(Getty Images)

选择性地接收,不但影响企业前途,也影响个人选择。很多人(包括我)喜欢看成功人士的自传,心底里,我们希望从别人的历史中看到自己。每个人的出身和成长背景都不同,我们当然知道不能照单全收,但从成功人士的信念、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习惯等,我们不期然比较,并为自己评分。觉得自己做得不错时,我们沾沾自喜,觉得有进步空间时,我们自勉,人家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到。

认定目标不是不好,但这些目标是由当事人经过专业协助,选择性地塑造出来。成功人士自传的内容,是属于当事人的主观历史。一个常见的“历史修正”,是出身比真实寒微。自传中,成功人士的童年特别贫穷和凄惨,不少人被踢爆,其实出身小康之家。起跑线愈低微,显出成功人士须爬过的山愈高,愈难能可贵。成功人士略过很多细节,例如幸运的因素,自传的主旨永远是命运在我手。

成功人士自传的内容往往经过筛选,很少会看到失败个案。(Getty Images)

我们很少看到失败个案,例如企业推出新产品,一败涂地,企管专家访问参与的人士,详细解释决策过程中犯的错,例如不同决策者怎拒绝聆听异见声音,又例如平日英明神武的管理高层如何堕入集体迷思,像撞邪。我未见过这样一本书,失败个案是粉笔字,抹了算数。

现代办公室内,不时听到“benchmarking”这个字,被benchmark的对象,永远是成功的例子。老板下令学习,员工口里须积极响应,千万不要驳嘴,可以肯定的是,老板很快被另一本书感动。

上文刊载于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最惊老板看书》,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蔡东豪《企管人文》专栏文章:【蔡东豪专栏】学习面对改变 比进修新科技课程更重要【蔡东豪专栏】打工族要对抗内疚 调整心态好重要【蔡东豪专栏】Top Sales升做Manager 公司随时输两次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