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遗】港式文化点止饮饮食食 20项代表作上京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听见“非物质”这个词儿,令人联想到跟商业有很大段的距离,也许特首林郑月娥亦有同感,去年12月远道来到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既喝兰芳园港式奶茶,又看《花样年华》中的长衫。原来恭王府正举行“口传心授:香港特别行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这次将二十项香港人足以自豪的“非遗”捎来北京,却不足以令人真正了解香港文化。从联合国的“人类非遗”到中国的“国家非遗”,再到“香港非遗”,原来香港已将480个项目列入“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然而,我们偌大的城市是否就仅有这几百个“非遗”呢?到底什么才算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撰稿:曹民伟

2018年12月15日,“口传心授:香港特别行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正宗的港式奶茶是要用“丝袜”过滤茶渣,也用拉茶的手势令红茶更香更滑,西冷红茶即锡兰红茶,不同茶档有不同的中西茶叶混合比例,兰芳园那个特制的“丝袜”白棉纱网袋正是香港人自创的民间智慧,也正是被列入“香港非遗”的原因。

香港人将中式旗袍加以简化改良成港式长衫,因应不同女士的要求,长衫的开衩可以有高低,领口亦可以有愈高领愈端庄的,香港长衫要量度十多个尺寸位,制作出贴身的长衫令女士更显曲线美,王家卫的一出《花样年华》重新带起穿着长衫的热潮。本地制作的长衫跟中国传统的旗袍已经千差万别,正是被列入“香港非遗”的原由。

王家卫的一出《花样年华》重新带起穿着长衫的热潮。(资料图片/剧照)

林郑在2018年的《施政报告》宣布,拨款三亿元推行一系列资助计划,支持有关团体举办不同类型的公众教育和推广活动,让更多香港市民认识我们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综观康文署辖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自从2015年从该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升格成立以来,每年工作仅限于制作三数次展览及讲座,对推广本土“非遗”实在有限;倒是长春社对“香港非遗”有更创意的推广,目下有三亿元庞大的资助,到底应用什么方法来推广及保存这些非物质,仿佛捉不住,也摸不着的文化遗产呢?

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飘色巡游是节日特色。(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非遗”名录有局限

早在十年之前的2009年,政府委托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研究800个“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进行深入研究,也实地考察,再经过专家讨论,加上公众咨询以后,于2014年公布包括480个名单的首份“香港非遗”清单。令人担心的是,那些被剔除出去如此大数量的另外320个项目到底又是些什么呢?会否就是那档最后的碳炉烤鸡蛋仔?又或者那个年迈做哭丧的老婆婆?抑或是街口那间脆卜卜的菠萝油?十年前,香港本土意识仍未如此擡头,很多昔时不为大众注意的本土文化,今时今日会否重新受到关注,又或者随岁月变更而日渐式微呢?

480个项目分作五大类,包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客家话、渔民话、谜语等;二、表演艺术:如粤剧、舞麒麟、南音、科仪音乐等;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如打小人、盂兰胜会、太平清醮、舞火龙等;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凉茶、跌打、传统历法等;五、传统手工艺:如豆腐、点心、蛋挞、港式奶茶等的制作,以及扎作等等。

大坑舞火龙习俗,已有百多年历史。(江智骞摄)

“香港非遗”当中包括展现中华文化的太极拳、西方文化的主保瞻礼、中西汇聚的咖啡奶茶鸳鸯、文化共融的印度排灯节等。除了较多宣传的中国文化以外,西洋文化到底有多少保育?而少数族裔文化又有多少为人所知?

浏览一下这个名单,即时的感觉是现时的“香港非遗”清单内好像没有多少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香港独有的殖民地文化混合着传统中国文化,孕育出一种所谓“三及第”的混成港式文化,例如英语粤剧演出、中文书法写英文姓名、英文招牌美术字设计等等,日常生活中更加常有从英文演变过来的广东话:坐䢂(lift)、搭的士(taxi)、升呢(level)、听爵士乐(听jazz)……若然没有这等英式文化在港留下的印记,这半咸淡港式文化绝对是令人遗憾地泯灭!

排灯节既是印度的新年,亦是庆祝光明战胜黑暗的日子,香港也有不少人庆祝该节日。(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本土文化面临危机

香港的印度族裔除了著名的排灯节以外,还有侯丽节(彩色节或五彩节),又或者杜尔加女神节,这些居住在香港好几代的印度族裔已发展出具有香港特色的节日庆祝。

这些昔日本土洋人或印人的传统方言技艺、习俗仪式等,都跟中国旧文化一样,面临失传的危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着一百五十年经历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凝炼了前人经验、民间智慧和民族精神,保育这些传统,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领略前人的生活和经验;而通过延续一些传统的外来文化,可以重新令年轻一代了解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父母一代在多元文化底下是如何走过来的,绝对能够凝聚这个城市的精神,促进他们跟老一辈,以及跟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

湾仔利东街的重建项目引起争议,有人批评欠历史保育,也有人批评“囍欢里”新名字品味恶俗,认为老街价值被彻底消灭。 (李泽彤摄)

事实上,这几十年间香港的变化何其巨大,一切都好像留不下来,一切都好像灰飞烟灭!从前在一条旧上海街行过,一溜眼都是古灵精怪的行业: 雕刻樟木箱,刺绣喜衽,碳相画,烧瓷相,写信佬,剪铁字,自制柚皮灯笼等等,海味店交易讲的是暗号,在玉器档交易也用暗语,麻雀舖讲的也是暗话……那时的香港街头巷尾真的是一个江湖!

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里,曾经我们都觉得雀仔街、花布街、囍帖街都太老旧了,时代在进步,这些东西也就扫进栉比鳞次的豪宅底下好了!然而,近年在汹涌而来的连锁金舖、药房、表行、食肆的浪潮下,年轻一代醒觉我们“香港人”的身份怎的愈来愈淡薄了,本土文化有天会否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呢?强大的西方连锁速食店、大型集团的时装超市,会否将地道的小店淘汰呢?

继续阅读:【香港非遗.二】本土意识擡头 承传文化靠什么?

上文节录自第14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1日)《思考“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 我们这城市遗失了什么?》。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其他文章:【住在香港】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货柜屋 怪诞城蜗居新传【怀旧.东瀛风】那些年 我们一起听西城秀树、吃寿司、看木村【玩具】电子奶嘴横行 迷失于没有玩具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