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香港追不上世界科技发展 吴文华:先改变公务员思维
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翌日(2018年10月11日),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与常任秘书长卓永兴等官员会见传媒,在天蓝色的背景板下,卓永兴满心欢喜地向记者表示,市民最快于2020年可拥有数码个人身份(eID),处理政府部门网上服务,应用分三阶段进行,先可应用于车牌续牌、申请公屋等合共25项常用服务,最终可扩至3,000多份政府电子表格。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欧洲小国爱沙尼亚早在十三年前,便让国民以数码个人身份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网上投票,新加坡、日本、瑞典等国家也早早推出数码个人身份。由瑞典智能泊车系统公司EasyPark发表的“2017 智慧城市指数”,香港以5.29分(10分为满分)在100个城市中位列68位,远低新加坡(2)、东京(6)及首尔(21)等地。此消彼长下,我们的社会在科技洪流下退步了多少?
智库天大研究院于10月初发表《香港智慧城市发展:障碍与挑战》报告,指出香港存有多个障碍,拖慢智慧城市发展,包括:初创缺乏支援、过时法例、公务员团队欠缺专业知识等多项因素。“将可以展开及实行的措施放在一起,与整体策略是两回事。”参与撰写此报告的前立法会秘书长吴文华说。吴文华今年初加入研究院,并担任最近成立的香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创科局去年底推出《智慧城市蓝图》,分为六个范畴如“智慧出行”、“智慧市民”、“智慧政府”等,由逾70项措施组成,将于未来五年实施。吴文华批评这非智慧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也不是构想连贯的路线图:“这样‘炒埋一碟’,看不到每个措施之间如何连结及融合,是难以做任何事。”
随着《智慧城市蓝图》公布,今年政府继续推出新政策加速建设智慧城市,《施政报告》提出投放280亿元予整体创科发展,当中5亿元用于市民息息相关的政府服务项目;另有革新电子政务、邀请业界就不同公共服务提交资讯科技应用方案及产品建议的“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预计于2026年落成的公务员学院,则将为公务员提供创新思维及科技应用培训。
吁各部门主动增技术培训
吴文华1970年代加入政府,1990年代借调至当时的行政立法两局的议员办事处出任总行政主任,对公务员的习性熟悉不过。她不讳言,公务员是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过往廿年政府每做大项目,公务员都倾向请顾问公司给予建议,找承办商负责施工。”她解释,公务员只懂“管合约”,确保做足合约要求,而非对事情有深刻认识,如近日港铁工程丑闻,便显示公务员对问题一无所知,一旦出事,可以如何解决?“如果是港铁站,尚且可用间尺量度差异,但资讯科技可以怎样量度?你(政府)甚至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她寄望,部门不要过分倚赖公务员学院所提供的培训,本身也要运用自身资源加强公务员的技术训练。
报告建议政府设立一个中高层跨部门专责机构,负责协调统筹,并让专业人士参与,加强中层联系协调。吴文华指出,由特首主持的高层次“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仍流于高级官员监察进度,对推动智慧城市步伐并不足够,而且不应拘泥于公仆的级别,高端的专业知识也缺一不可。
对于创科局早已成立不同架构来推动智慧城市,如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及智慧城市办公室,这些还未足够?吴文华坦言,对创科局是否合适的统筹甚至执行架构抱有疑问:“其实(创科局)的权限没大众想得那么大,资讯科技只是工具,城市管理追求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令人民生活质素有所提升,这已远超创新科技的范畴。”
改善大众福祉,不一定要大动作、到处架床叠屋;推动智慧城市,也不是创科局一个局的责任。如何善用科技让大众活得舒适便利,方是规划智慧城市的意义,而如何克服个中的协调问题,便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
上文刊载自第13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9日)《从“起动九龙东”看三迷思 香港离智慧城市还有多远》。
相关文章:【智慧城市】从“起动九龙东”看三迷思 香港离智慧城市还有多远【智慧城市】科技发展步伐缓慢 邓兆星:别为用而用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