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哗鬼狂欢同圣人无关 为何叫万圣节?

撰文: 凌俊贤
出版:更新:

不少香港人会以“哈啰喂”一词代表万圣节(Halloween)。每年10月31日大家会扮鬼扮马,到派对、酒吧或是主题乐园庆祝;家长亦会为子女悉心打扮欢度这个西方“鬼节”。以“庆祝”和“欢度”来形容鬼节似乎格格不入,却是现今大家在万圣节会做的事。为何就个鬼节会与“圣灵”扯上关系叫做万圣节,又为何万圣节会演变成哗鬼狂欢的节日?原来这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本与圣人无关的“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爱尔兰、英国及法国北部塞尔特人(Celtic)的“萨温节”(Samhain)。这个节日与“圣人”并无任何关系,反而是与亡魂有关。

塞尔特人历法中一年只有十个月,所以11月1日是他们的元旦。他们当日会庆祝耕作季完结及新年开始;并相信元旦前夕的10月31日是人间与阴间分隔最薄弱的一天,死者亡魂会进入人间。这跟我们农历七月“鬼门关大开”的说法很相似。

在这个百鬼夜行的晚上,塞尔特人会穿上奇装异服及戴上面具,有指这是为了将孤魂野鬼吓跑;亦有指是为免受游魂袭击;亦有专家相信这是塞尔特人祭祀亡魂的仪式,他们会留下礼物、祭品及牲禽等,祈求新一年得到保佑 。

不过无论原因为何,这就是今时今日我们“扮鬼扮马”的由来。

万圣节: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万圣节当日穿上奇装异服及戴上面具。现今更变成小朋友的化妆会,不少家长均会绞尽脑汁为子女打扮。(VCG)

▼想看更多万圣节相片,请点击以下图辑观看:

+2

万圣节、诸圣日与基督教

塞尔特人在古代欧洲分布甚广,所以“萨温节”的习俗在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后仍大行其道。不过,这个“问鬼神或死人阴魂”的习俗并不被基督徒接受,亦让当地教会感到担忧。基督教在8世纪中叶将纪念逝去圣徒、先贤的“诸圣日”(All Hallows' Day / All Saints Day)移到11月1日,并规定教徒必须庆祝这个节日,而10月31号则成为诸圣日前夕(All Hallows' Evening),缩写则为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基督教徒会在“诸圣日”纪念逝去圣徒及先贤,惟已经愈来愈少人会这样做。(VCG)

南瓜灯本来不是用南瓜做

万圣节除了奇装异服,最引人注目的非南瓜灯莫属。爱尔兰民间故事相传,一位叫杰克(Jack)的人成功迫使魔鬼承诺不会让他落地狱,不过杰克的欺诈手亦令他同样不能上天堂,死后只能以亡魂形式在人间游荡。最后魔鬼只好挖空大头菜,为他做灯笼在人间照明。自此,当地人在“萨温节”会准备“杰克的灯笼” (Jack's lantern),好让游魂不会“荡失路”。

爱尔兰在1845年爆发称为“马铃薯饥荒”的大饥荒,超过150万爱尔兰人逃往美国,并将万圣节的传统及相关故事带到美国。美国人发现用南瓜更易雕制灯笼,并将其发扬光大,自此南瓜灯就成为万圣节的代表。

万圣节:南瓜灯来自爱尔兰民间故事,不过当时是用大头菜作灯笼。万圣节传统传到美国后,当地人发现用南瓜更易雕制灯笼,并将其发扬光大,自此南瓜灯就成为万圣节的代表。(VCG)

移风易俗还是文化侵略?

大头菜灯笼变成南瓜灯,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移风易俗,不过基督教将“诸圣日”移到11月1日就被批评是文化侵略。反对者指基督教此举是为“沟淡”并压制“萨温节”,试图将这个鬼节重新诠释,渐渐“基督教化”。不论是有心或无意,这两个节日的确逐渐融合及互相影响,并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普罗大众在“万圣节”大都会扮鬼扮马,甚至“欢庆”死亡,这让部分教徒及教会感到不满。他们坚称这个节日是源于“诸圣日”,亦有教会或牧师会抗衡万圣节,在期间举行聚会并宣扬教理。

万圣节:今时今日,普罗大众会在万圣节扮鬼扮马,小孩会挨家挨户“trick or treat”收集糖果,惟这让部分基督徒及教会感到不满。(VCG)

▼【慎入】想看万圣节哗鬼狂欢相片,请点击以下图辑观看:

+3

商业化的万圣节

有人认为现今的万圣节是一个四不像的节日:人们既不祭祀亡魂、亦少纪念圣徒,却走去吃喝玩乐。这或许是教会始料不及的事,惟他们当初将“诸圣日”迁到11月1日时,可能已为此埋下伏线。

自那刻起,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概念渐渐模糊,导致万圣节传到美国后敌不过消费文化侵袭,变成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商业化活动。根据美国零售协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万圣节是当地其中一个最能刺激消费的节日,预料2018年美国会有1.75亿人庆祝万圣节,共花费达90亿美元在装饰、糖果及变装等东西上。

无论如何,万圣节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欢度一晚的机会,大家不妨好好享受当晚气氛,珍惜一个如此特别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