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子女情绪前 首先要处理是自己的情绪|程沛玉
每年开学后便会陆续收到家长的救助电话,因子女未能适应学校生活及/或功课压力,而情绪不稳,特别是刚从幼儿园的愉快学习生活,晋升到讲求纪律、效率的小学生活。
曾有家长在开学不久,带著刚入读小一,尚未懂理解及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到教室寻求协助。因孩子在入学后渐渐变得神经兮兮、动辄嚎啕大哭、扯头发、画作变成漆黑、发恶梦等。其实是孩子因为看不到黑板、不能在指定时间抄功课表或完成老师的指定事务、不懂求助、未习惯长时间专注而动也不能动的上课模式、害怕被老师责罚等适应问题,导致自己不能控制的反应。我们除了与家长一起努力协助他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花了更多的时间教导孩子如何执拾书包、将书簿、未做的及已做的功课分类、阅读及按手册指示处理功课、理解功课纸的问题,甚至如何把完成了的功课顺利找出及壮起胆子交到行/班长或老师手上,否则问题只会一直蔓延下去。
我们很多学生纵使慢慢适应下来,随著课程节奏日渐紧凑、功课渐增,默书、测验及考试接踵而来,每到测验及考试的紧张关位,身体便会出现自然讯号反映内在情绪,例如掌心冒汗、胃痛、坐立不安、神不守舍等。日子久了,压力被积压下来,更有学生每逢考试便发高烧,最终大考前夕要在医院渡过。
根据多个研究,当中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2015年公布的结果,指出学生社交和情绪能力与学业成绩直接挂钩。正面情绪及抗逆力需要愈早培养愈好,而不是“赢在起跑线”。相信经过考试洗礼的人也明白无论书本读得如何滚瓜烂熟,一紧张便甚么也想不到、答不出,所以与其盲目地操练,不如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及面对逆境的能力。情绪处理得宜,才能专心、有效率地学习。
其实要处理小朋友的情绪,首先要处理的是成年人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担忧、紧张、恐惧等情绪,绝不会因成年人的过份关心或紧张的反应而舒缓。我们曾有一位小一的学生从他口里形容为“黑店”的补习社转过来,他说:“那里的人都不会笑,全黑著脸,跟四周白蒙蒙的墙壁一样冰冷”,故此只上了一天便被吓跑了。所以家长每个微小的反应,对子女特别是年幼的也有深远影响。
家长不妨留意当孩子面对困难及担心时,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是甚么?
你的反应是否有助孩子正确地面对,还是反过来会增加他的焦虑、紧张或恐惧等?
温馨提示,在子女情绪不稳时,家长最重要是提醒自己放松崩紧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不要过份紧张(或冷漠)地回应,而是以陪伴或同行者身份,冷静地梳理及回应子女情绪背后的问题。如你以情绪回应问题,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渐渐建立同样的习惯,将来亦会以情绪处理问题。有时只是一个简单拥抱,一、两句简单的鼓励及谅解说话,已可为子女增加力量,迎难而上,更勇于接受挑战。
程沛玉 Rita(专页:昭悦教室)
工作于慈善圑体,同时创办昭悦教室(首间正向及社交情绪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为证的教法,服务触及幼儿、小、中、大学学生、家长及老师,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用不对的方法”,愈难教的学生愈想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