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Vestoj》时装文化研究  跨越商业与学术的鸿沟

撰文: 黎伟麟
出版:更新:

Vestoj一字,在世界语(Esperanto)中意指衣物,亦是当今最顶尖时尚文化研究刊物的名字。《Vestoj》编者希望填补学界和业界之间的缺口,建立让学者与时装从业员交流的平台,从而互相了解,亦为对时尚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一个略为“off-kilter”的角度,带着怀疑目光看待一切既有知识,能够同时理解和挑战现状。(摄影:王嘉豪)

其实在时装研究中,最精专的学术期刊是1997年、由伦敦Bloomsbury出版的学术季刊《Fashion Theory》。但对普遍读者而言,通篇术语和大量注释的论文无论多么有深度,在阅读快感上必然大打折扣。有鉴于此,《Vestoj》决心贴近群众。即使不认识Foucault、Barthes和Simmel等文化理论家,读者仍可看得津津有味。《Vestoj》的形式不拘一格,文章或影像只要与服饰有关,便可能获得刊登。当中既有常见的评论、访问、论坛记录,亦有摄影、画作,甚至小说等创作,唯有广告不被接纳。

《Vestoj》主编Anja Aronowsky-Cronberg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曾任瑞典品牌Acne Studios推出的半年刊《Acne Paper》编辑。现已停刊《Acne Paper》曾是喜爱文艺的时装人心头好,而《Vestoj》也自然地沿袭了《Acne Paper》华丽而扎实的路线,既有知识分子的内涵,亦具时装美术的精致,绝无老学究味道。编委会成员背景广泛,包括传媒界代表《The Business of Fashion》主编Tim Blanks、设计界代表Yohji Yamamoto公司顾问Irene Silvagni、以及学术界代表伦敦时装学院文化研究教授Elizabeth Wilson等。Anja说,时装跟知识分子性(Intellectuality)之间并无必然关系,前者可以只是一份纯粹美学欣赏,但作为创作艺术或当代文化,知识分子总是有权责将之分析解读。而《Vestoj》最基本的目标,是将创作思维置于学术视野中;我们时代里的文化症状,如过急生活和病态消费,无不与时尚有关,若不以认真态度看待,委实可惜也可笑。

大胆地探讨失败

书中的受访者都极具分量,如比利时Antwerp Six之一的时装设计师Dries Van Noten。跨越商业与学术的鸿沟

自2009年创立至今,《Vestoj》每年只会出版一刊。期刊过去曾经探讨包括回忆、速度、权力等与大众有切身关系的题材,最新一期题为“Failure”,大胆探讨“失败”这个教人退避三舍的题目。事实上,如主编所言,人生终究就是一场衰败的过程,而且我们面对失败的机会,总比遇上成功的多—失业、失恋、失婚、失去至亲好友,还有必然的青春和生命消逝。但是,我们的社会总不愿直面失败,或只愿提及别人的失败(因为借此自我感觉或会好些)。《Vestoj》透过时装文化表象,探究到底我们对“失败”有何共通的欲望和恐惧。譬如专门收集关于人与衣物之间故事的Emily Spivack,写了一篇〈Wardrobe Malfunctions〉,访问了美国各地40个普通人,分享他们在衣装上出意外(如走光)的经验。衣服穿得有型与否本来就是极度视乎运气,这个老生常谈,在有血有肉的真实经验中呈现,更为深刻。

批判意识较重的内容,有女性主义学者Dr. Victoria Pitts-Taylor关于整形文化的文章。基本上,所有人的面孔、身材皆有不完美之处,亦必然迈向衰老,这些都可视为我们身体上注定“失败”的部分。而到底今天整形风气盛行,有多少是由于人类无法面对生理缺陷所迫使?有多少是因为资本社会奉行金钱至上,令有财力的人奢望透过医学技术操纵外表?这些问题仍须大家再三思考。至于星光熠熠的论坛,参与者包括Comme des Garçons总裁Adrian Joffe及Thom Browne等、讨论的是刻下最严峻的问题:时装界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大家对整个机制失去信心?

United Arrows创办人之一栗野宏文的发言无疑发人深省:他说日本版《GQ》主编铃木正文看毕某品牌的展览后,直言那是最差劲的系列,当场将所有PR吓坏,却显示了在腐败不堪的时装界,只有他一人愿意说真话。

时装是窥探本质的学问

(上)《Vestoj》用学术的严谨精神来讨论时装,但视觉上绝不沉闷,极具美学格调。 (下)排山倒海的废弃衣物:《Vestoj》用文字亦用影像刺激读者思考。

在本地,《Vestoj》这类书志几乎注定不叫好不叫座。一来因为反智文化日盛,把所有问题归咎于某一对象最不必用脑,毋须反思远为复杂的现实;二来因为文艺青年的主流论述,仍旧停留在“灵魂VS物质”、“实力VS虚荣”这些无谓的二元对立之上,不明白时装其实跟所有文化一样,也是一门从琐碎事物中窥探本质(substantial)的学问。不少知识分子视与资本主义关系千丝万缕的时尚为洪水猛兽,摆出一副与之割绝的姿势。另一边厢,大部分时尚从业员乐于继续沉沦肤浅的表象,对时装浮华背后的智慧并无兴趣。虽然《Vestoj》建基于“实而不华”的学术理论,但仍不放弃时装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最诱惑、最政治不正确的glamour(例如精美的装帧和星级受访者);而且却表现出难得的不伪善,在其宣言(Manifesto)中更明言不介意被指作Pretension—自命不凡后,还要勇于承认,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教人怎能不由衷佩服?本期《Vestoj》最尾部分,幽默地重刊了安徒生的小说《国王的新衣》。这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无疑是文学史上关于服饰与失败的最重要作品。我们身处这个互相吹捧、充满谎言的时尚世界,到底有多少事物是我们真心觉得漂亮而选择的?有多少不过是人云亦云的国王新衣?有多少是为了追求某种优势而硬套在自己身上的?这都教我们抚心自问。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