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芬兰教育的启示:学会放手 才有真的自主学习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愉快学习”自然令人联想起北欧的教育模式,当中尤以芬兰教育最备受关注,皆因芬兰在多年前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中成绩斐然,其后排名虽不如以往亮丽,整体而言,却仍然是欧洲中表现最好的国家;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根据物质幸福、健康、教育等作快乐指数,芬兰亦是前五。这个五月,一班参加了培育创新计划的教师,前往国外与当地老师交流。在一星期的自选考察国家中,小学教师邝老师与部分老师前往芬兰作考察,她分享说:“芬兰的教师认为每位学生也应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他们真的会放手,有时真的不需要太多指示,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在香港的老师眼中,这个被媒体及大众视为“教育神话”的芬兰是怎样的呢?【撰文:梁蔚澄 图片:梁蔚澄、受访者及Innopower提供】

一:怎样才是自主学习?

他们一行十人前往一所位于Hyvinkään 的Asema School,参与其小学“国际部”的课堂,学生主要以英文为母语,芬兰语才是第二语言,因此课堂亦是以英文教授。不过令一众教师最深刻的不是少功课(对,他们仍是有小作业,可以是练习又或阅读)、没家课、不操练,而是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老师用了约8分钟时间讲解今堂的活动及游戏规则,“台上有三个游戏,完成第一个指定游戏后,可二选一。”

学生二人一组,第一个游戏像数独一样,第二个像Bingo游戏,然而这样的温习算术的方法,令大家慨叹这位芬兰教师的创意,纷纷拿出手机纪录及在活动时向老师了解设计游戏的心得。圣公会伟伦小学的邝素茹老师看见当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禁令她反思什么是自主学习,她说:“她们真的没有太多指示,最多也是讲解10分钟,后便任由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教师让学生有选择,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学习也可生活化 教师只是协助者

然后她们来到小二的数学课,恰巧遇上他们的Buddies Lesson,老师安排了一个小五生与两个小二生成为一组,共同完成两个数学任务,首先他们在班房内学会量度物件的大细后,再走出课室,一起量度校园内的设施,其中一组决定要量度一棵大树的树干,怎料手上只有一把软尺,然而树干太粗,没法量度总阔度,另一组同学便加入其中,合力把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亦没主动向老师求救,反而是自行思考解决办法。

同行的老师看见此情此景,让一位任教小学的潘老师想起学校亦有“大哥哥大姐姐计划”,但不同的在于进行的时间,香港的高年级学生在小息或导修堂时帮助低年级同学,反观芬兰的是融入课程中,同时亦可训练高年级同学如何运用知识,再教导低年级学生。她笑言:“能够如此调动课堂,最主要是政府和学校给予老师的自主权,这也是芬兰教育的最大特色之一。老师不必作行政工作,不用写Day Plan,更不用做什么来向学校交代自己的课堂,要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Lesson Plan。 有如此大的空间,自然课堂效能也会有所提升,也更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如此的空间不就是我们香港老师最需要吗?”

+12
这班中小香港教师参加了一个“教师创新力量”计划,于两星期内分别前往两个国家,其中一部分教师选择往芬兰考察。

邝老师经过这次的考察,看见老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尝试以跨科、甚至跨级的教学,让她思考在港教学的新模式,她说:“学习也可以是生活上的解难,正如她们的数学科,而此行令我明白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协助者,不再是不断讲讲讲,而学习方法可以是很生活化,亦可跨科合作。其实只要让学生有得选择,凭好奇心发现当中的乐趣,观察身边的事物,便可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她们(芬兰教师)十分清楚未来教育的需要,真正训练学生学会学习,以能力为主,并非操练学科知识。老师十分信任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也给予高度自由,让不同的学生发挥潜能。
李雅琴老师

三:空间从何来?对老师的信任

另一边厢,青年会书院李雅琴老师选择前往芬兰第二大城Espoo ,这是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为“学习型城市”,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城市,这间名为Sepon Koulu小学的教学内容亦是由老师主导。校长对我们笑言:“我十分信任我的老师团队,因此今日的行程由她们来安排及讲解,我也十分放心。”然后,校长便前往工艺室(我们可理解为香港的STEM课室)授课,她任教小一的工艺课,希望从中了解不同学生的需要及特质,才可令他们日后在校内的生活,获得适切的教育。

听到校长如此投入,已令老师们感到诧异,但令李老师难忘的可说是一位在校任教逾30年的主力教戏剧的老师,“她笑说自己虽然老,但内心只是5岁的小女孩。我感到‘stay young’十分重要。心境上‘stay young’可以保持好奇心、有活力、open-minded,也会乐于尝试求变。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亦要时刻反思、学习,才可精益求精。”

四:芬兰教师:学生累了 也是人之常情

李老师虽然是中学教师,可是在整个芬兰的小学考察中亦深深感受到芬兰教育的一些特质。她阐释:“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非常高,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老师会尊重学生,包括有时候学生不在状态,可能上堂未必太专心,或者有时心情不佳、不舒服,想离开课室一阵,或暂时不学习,老师都容许……

我问过芬兰的老师,他们说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心情欠佳的时候有时候有时间或者会偷懒,人总是渴望进步、好学的。今天他们累了,想稍作休息,便停下来;明天想学习便继续努力。学习总会有快有慢,人人能力不同。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的成绩一样, 每一天都一定比昨天进步。不要纠结一天两天的学习,最主要是整体的学习,学生要喜欢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个人之处,让他们自信、快乐。”

后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芬兰各区的人口结构亦不同,因此各校会有自己一套因地制宜的学校系统,然而在国际间的大型数据中显示,学校之间的学习差异是众多国家之中最少的。曾看过一篇报导中,记下著名的教育学者Pasi Sahlberg对芬兰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当中“信任”是十分重要,是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互信。除了是各方对芬兰教师的肯定(必须取得硕士学位或以上才可成为教师)、认为学生需要良好且公平对待的教育外,亦是“一个由1970年开始形成的一个理念──‘无论我的孩子进了哪所学校,我都会很放心。’”因此,当地的学生都是在居所附近的学校上课。

“空间”、“信任”、“自由”都是此行教师在第二站考察──荷兰之旅时,对芬兰教育作一短暂的总结与体会。而上述的无论是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自主权、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校方或家长相信老师的教学方向等,这些三个字在现时香港的气氛中,看似铢两分寸。然而一切的改变,犹如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