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 前线支援手记│Mommy Amy

撰文: 黄慧雯
出版:更新:

因职务需要,今年有机会亲身走上前线,于DSE放榜当日走入中学课室内给予年轻人面对面的升学支援。升学支援的工作不是首次,但今次是荣升做妈妈后再亲身走上最前线,角色上的改变令这次的经验为我带来很多反思,亦从而影响了我的育儿观,因此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下。

这次我支援的学校并非什么名校,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是中下游份子,但今次同时有机会与几个已成功经由副学士升上八大学士课程的校友倾谈,她们各自分享的自身的故事皆很令人鼓舞,其中有一名年轻人,当初DSE有主科未能达到2级成绩,但凭于就读副学士的两年时间内用心读书,终也成功升上三大的学士课程,朝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迈进。这些成功的故事亦令我对多元出路的副学士课程打了支强心针。

然后面对刚拿到成绩单的年轻人,有些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立刻向我们查询有提供相关课程的自资院校便立即出发去申请;但更多的是其实对未来迷茫,不知自己兴趣所在的年轻人,我们只好与他慢慢分析,平常对什么有兴趣,建议与之相关的课程。

以今年为例,总报考DSE的人数约为59,000人,可经联招取录的学额只有约1.2万个左右,所以升读受资助学士课程的比率约有20%,与高考年代时期相差不远;但今日若计上自资学士及副学士等学额,其实已超过应考人数,因此只要有心想读书,即使DSE成绩不理想还是有不同出路完成大学梦,即使转折点,入读三大亦不是全无希望。

当日放工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小朋友自出生起,我们极力栽培他们,上PLAYGROUP,读名幼以争取入名小的机会,然后继续催谷学校成绩以确保升上BAND 1 中学,以求争取最大升上大学甚至三大的机会率。此前我亦是采用相同思维地安排著。但面对完一班迷茫的年轻人,我十分心痛为何他们没有早作准备,多去了解自己,多去了解不同科系的要求,以致收到成绩当下,更加迷茫,拿著比入读副学士所需要求的成绩更高,但面对著众多课程可以选择,完全不知该从何挑选。

后来想想,当这个社会只要求成绩,老师只管叫他们读好眼前的学科,只要有好成绩便可再慢慢拣选有兴趣的科系。但了解自己,发掘兴趣不是一时三刻便能做到的事,因此我突然惊觉,

比起拿到好成绩,发掘兴趣反而是更重要,亦是维持未来人生满意度所需的重要元素。

只有“保持好奇心,知道自己兴趣所在,学习便事半功倍!”,或许道理不难,但做父母的总是被升学的担忧笼罩著。但经此经历,对于孩子的升学路,我确实放松不少。

因为比起眼前的学科成绩,我更期望自己能够协助孩子发掘出自己兴趣的所在,以兴趣引领人生路。在此祝愿所有应届学生,都可以找寻到自己的兴趣,能够朝自己的梦想进发,DSE只是一个经历,只要不放弃,条条道路通罗马。

Mommy Amy

自小志愿成为一名母亲,现育有两名小天使;3岁的囡囡Valerie及1岁的囝囝Wyatt;每日乐于照顾小孩并尽量不受外界影响下,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 本著‘爱分享’的个性,希望与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有关亲子的大小事。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