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阿SIR,对于师生恋,我想说的是……

撰文: 枫言
出版:更新:
我在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很清楚,学生对老师——特别是男老师——的确是较易产生倾慕之情…对他们来说,老师的学识、课堂的表达技巧、课余时对学生的温文态度;甚或乎只要那位阿sir 稍为幽默风趣,都很容易被冠上“男神”、“XXBB”的称号。社会风气不断改变,学生观念也“日新月异”,潮语日日推陈出新,你总不能控制学生的想法、用语,甚至某些“过火”行为,因此,老师也要“自保”,避免“瓜田李下”,是必须却不易为之的学问。以我的经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枫言
补习社阿SIR是不是阿SIR?应该守老师的“道德操守”吗?(遵理学校网上图片)

为师者是否可以与学生拍拖吗?

在讨论师生恋是否可以接受前,首先要界定“补习老师”是否“老师”?

补习社“名师”就不算老师吗?

事件曝光后,不少人指补习社只重公开试成绩,专攻答题技巧,而且以金钱利益为上,“转会费”或年薪高达数以千万计,故不能算是老师。显然,在教授课业以外,大众对“真.老师”有多一点要求,期望他们在学识以外,有高尚的道德品格。

香港属华人社会,中国古代如何看待“老师”这身分?不少人在中学一定有读过《师说》吧,那一定记得以下这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在传授人生道理、教授专业知识及解决学生疑惑。可见古人对老师的要求,不止指导学业知识,亦期望其有一定德行。

事实上,社会普遍会给老师或从事教育人士戴上光环,认为他们理应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否则,早两天的“群育学校迁校”事件便不会出现对反对迁校的校长群起而攻之,当中不少批评就是冲着他的身分而来的。

再看补习社网页的导师简介,不难发现人人均以“名师”自居,既自称名师,该机构又称为“学校”,公众对“名师”有一般学校老师的期望,亦为人之常情吧。更何况,现时不少补习名师常强调自己会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的情绪、分享做人道理,以突出自己不是只重成绩忽略学生品行的“真.老师”;公众因此对补习名师有道德要求,也具合理基础。好了,既然开始,是否可开始讨论师生恋是否有问题了?

恋爱是两个人的主观情感,如不涉及性行为,或再准确一点,如不涉及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行为,在法律上并无不可。有什么公司、机构会对雇员的私生活,甚至是跟谁人发生关系,加以过问?

问题是这次事件,有关“学校”的负责人多次高调表态,先说报警,后说成立委员会调查,强调查出事件真相,必会向女生作交代。事情很明白:就算“学校”本身,都认定师生恋有问题。

关键自然在“期望”。父母把子女送到补习学校,奉上高额“补费”,怎会对学校及老师没有期望?有人说,爱情本是美事,何以有违品格?只要两人真心相爱,何问题之有?我看来,问题主要有二:

第一,补习名师大多利齿伶牙,又懂宣传包装,在学校设计的关系上,经常处于较有权力的位置;相反,“学生”年纪尚少,心智未成熟,所作决定可能未经深思熟虑;当面对学识肯定比自己远为丰富的“名师”,加之社会对老师“高尚品格”的定型,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及倾慕,实不足为奇。

因此,师生恋的问题在于,基于师生的身分,两者实在是处于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加上道德伦理的观念,不论由谁作主动,师生恋往往会被人认为,是老师以自身的权力地位,利用学生对其信任,乘虚而入,总结是“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在外国,老师与学生发展恋情甚至性关系的例子也不罕见,但最终老师也多被辞退,背后原因如出一辙。

第二,老师和学生有恋情,即使清者自清,也难免令人觉得你有所偏私,背后可能有利益输送,如何令其他学生信服?

老师日常工作经常需要评估学生,由班际竞赛以至默书、测验、考试,均由老师负责评审批改,因此,秉持“客观”及“公平”十分重要,否则如何真实呈现学生表现?如何做到有效回馈??早前不正正有一位副校长被揭发,把考评局机密资料泄露予其前学生恋人吗?

基本如中一面试,若有教职员的子女报名,也需申报;子女入读自己任教的学校以后,同时身为家长的老师也不能任教子女的班别、甚至级别。那是最基本的利益申报,因为关系是利益冲突的来源。

社会风气转变 老师也需警惕“自保”

我在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很清楚,学生对老师——特别是男老师——的确是较易产生倾慕之情。学生在其年龄阶段,实难分清何谓爱情。对他们来说,老师的学识、课堂的表达技巧、课余时对学生的温文态度;甚或乎只要那位阿sir 稍为幽默风趣,都很容易被冠上“男神”、“XXBB”的称号。社会风气不断改变,学生观念也“日新月异”,潮语日日推陈出新,你总不能控制学生的想法、用语,甚至某些“过火”行为。

因此,老师也要“自保”,避免“瓜田李下”,是必须却不易为之的学问。以我的经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切勿与异性学生单独相处

老师既然有责任“解惑”,学生要求问功课,怎能拒绝?

但如果有异性学生要求独处问功课,或有意,或无心,不论校内课室或校外温习室,必须断然拒绝。

尽量减少让学生产生错觉的机会

学生往往心智不够成熟,加上年纪尚少,表达方式简单直接,甚至在时下风气影响下,即使不是对你特别有兴趣,但遣词用字充满暧昧的情况并不是罕见。例如:

“阿sir,边个边个话好钟意你呀”
“你叫我读书我实会读架,系咪你亲自帮我补先”
“你真系好劲呀,识咁多嘢,真系劲钟意你啰”

类似的对答甚至更过分的例子,都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情况,严厉的,当然可以直面指出学生的不当,但即使不想如此,也要尽量小心应对,例如把话题带会正经的学业问题,或冷淡地当听不到,然后离开。

切勿以为只要无心,或纯粹想和学生打好关系,而用类似字眼对答。否则,单向的可说是倾慕,双向的,便成了 flirt(调情)。

使用通讯软件和学生沟通要特别留意

要完全避嫌,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完全不用通讯软件和学生沟通。毕竟,这种沟通即使不是面对面,但多数是两人之间单独对话,气氛或用字,可能会有所不同。

可是,现今科技发达,学生活动又频繁,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如果要带课外活动,有学生迟到,用讯息或电话通知是正常不过。又例如,中六学生已进入 study leave 的阶段,不用回校,以 Facebook 或 Whatsapp 问学科上的问题,也无可厚非。

重点在对答时,要确保用字尽量恰宜,千万避免使用太多情感丰富的字眼,即使学生面对情绪问题,要加以安慰,亦须尽量小心。用资讯软件沟通,事后必然留下“证据”,万一被断章取义,甚或乎被放在网上公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相信不用我多说。

事件发会扰让多久,无人知道,但当中涉及的道德争议,老生常谈得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却又确实是需要更多智慧去处理 。还望公众——特别是“网民”——在“抽水”,“食花生”的同时,可以多作深思和有意议的讨论。

(本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