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厚天高》导演谈梁天琦起跌背后 点烟解忧青年的反思之路?
擦一下打火机,点燃香烟,刹那间那点点星光,好耀眼。他说,没有香烟的话,自己会死掉。点烟,也象征了他的故事。在短短三年间,梁天琦的人生大起大落,他内心面对众多的矛盾、迷惘、挣扎,就靠着这口烟缓解。在纪录片《地厚天高》中,导演林子颖把他这一面呈现于人前,让更多人理解原来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电影不只是梁天琦的写照,更是许多年轻人成长之路的反映。
6月11日判刑前夕,梁天琦在Facebook直抒胸臆,既写道“由始至终,驱使我参与政治的,是对一个民主、自由香港的追寻”,拷问“在香港这地方,我们正为下一代创造怎样的环境?”也反思“如果我能够汲取今日的教训,继续为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相信父母也会为之高兴。”
“雨伞运动”后,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曾经风头无两,不少人把他当成“英雄”,亦有不少人指摘他为“暴徒”。经历了立法会新东补选崭露头角、旺角骚乱、立法会选举无法入闸、为他人助选成功后的DQ(褫夺议员资格)风波,最后被判暴动罪成,六年的铁窗生活于石壁监狱开始。
镁光灯下的政治新星 她镜头下的“废青”
梁天琦参与选举时“本土派”、“港独派”的政治旗帜鲜明,其令人眼前一亮的演说能力,曾经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对自己的抗争路线、手段坚定不移的人。林子颖说,大家当时对他抱有很多投射、期望与标签。“人们问他问题,只想知道他怎么看‘香港独立’、将来会否参选、选完会做什么。人人只问他政治的事,但这是不是他想让别人看到的他?”
见证了梁天琦大起大落的一年多,林子颖却说自己一直刻意保持一点距离,没有单纯地把对方当作朋友。有人批评《地厚天高》刻意美化了梁天琦,淡化了他“港独的色彩”;也有人指摘电影把暴力者吹捧为“英雄”,以文化的软性手段鼓吹“港独”。林子颖却强调自己无心宣扬太多政治理念,片中看到的梁天琦,就是她认识的梁天琦,他因为社会环境日趋恶劣,希望另辟蹊径寻求出路。
事实是,在旺角骚乱中,梁天琦犯了法,最终得承担责任。对此,他如此概括:“自从审讯开始,时间便倒带到两年前的初一夜晚,时而放慢,时而停顿。我的世界再次与当晚接轨,并就此停滞,也相信会逗留好一阵子。”
“英雄”也有迷失时 真实的他难以被理解
林子颖镜头下的梁天琦,形象有点偏向忧郁小生,会弹结他纾缓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取出一支烟。梁天琦向她坦承患有抑郁症,因为社运才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对我有这样的信任,我想应该是因为一来我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二来我提问时总会问很广的问题,像是‘你今天觉得如何’、‘你今天有什么想分享’,然后他便会说很多事情。”
2016年立法会选举时,梁天琦为了“入闸”,签署确认书承认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在他眼中这是“妥协”。卸下荧幕前面对公众的负担后,他内心纠结,在镜头下无奈又有点激动地说︰“这样的我现在就不再是搞社运了,是搞政治。”他害怕成为一个自己原本唾弃的人,成为一个“政棍”。
“选举后他开始敢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也有缺点,也有软弱的时候,也很迷失。我觉得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以前的他从新东补选到立法会选举,要表现出自己很有政治理想、很自信的一面,我不是说这部分的他不真实,而是他自我质疑的那一面比较少人见到。我很庆幸他给我拍到或是了解到这部分的他。”
林子颖原本以为,梁天琦签确认书会获得支持者理解,可惜并非如此,“香港人是可以很苛刻的,你‘跪低’就是你变了,是你‘企得不够硬’;或者你尝试不跪低,到最后做了一些‘蠢事’,像梁颂恒宣誓事件,他们又会质疑你为何当初不‘跪低’,不按规矩去玩。”
看着梁天琦面对的牢狱,林子颖觉得很可惜。一直以来,他做的决定,比如回香港接受审讯,很符合她对他的理解──他是一个愿意为自己做过的事承担的人。
对于梁天琦六年刑期是否过重,不同政治光谱的人解读各异。大律师吴霭仪在求情信里称赞他“理性、炽热追求社会公义、亦会自我反省,不逃避结果责任”。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则表示,过去很多年轻人以为只要有政治理想,就可以不顾法律,今次判刑有阻吓作用,符合社会期望。
梁天琦的代表律师在庭上指他不会放弃香港,不会放弃继续追求民主。但是,与梁天琦相处了好一段时间的林子颖坦言,不肯定牢狱生涯会对他造成什么改变。她补充,难以想像到十年后的香港会是怎样的光景。“对于每一个有心在政治这方面继续发展的人,十年可以差很远。我知道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代议士,但我想到时候会比较难达成。”
她最希望的是透过这纪录片,让本身不是“废青”、不年轻的人明白,虽然梁天琦等人的政治立场和他们不同,但经历的事与他们差不多。除了看到梁天琦内心挣扎的一面,电影还想反映香港年轻一代努力为政治理想抗争,却一步步被现实击退的困境。“创作时吸收的养分是这土地带给我的,拍摄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到2017年尾结束,这时期的香港是一个不太令人乐观的地方。纪录片原意是想反映真实的,当没有一个乐观的真实可以反映的时候,就会看到这样的一面。”
她希望不同的人看到年轻人挣扎成长的一面时,会有所共鸣。她认为,不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很难做到“忠于自己”,而生活过得舒适的人或既得利益者,不会明白这些年轻人的处境,也不理解为何他们有那么多的怨气。
离开还是留下 不是一个人的事
梁天琦在电影中谈到,新东补选的时候多了很多人留意,受注目应该是梦寐以求的事,但他不明白为何其实自己不太开心。
林子颖觉得,这种成长的迷惘,她同样在面对着。她多次说过,纪录片是很“剥削”的一件事,对方在向你诉说故事,自己内心却不得不思考应该问什么问题要什么bite,明明别人的故事很惨,却因为别人的痛苦取得了自己的成功。
林子颖想知道梁天琦对她镜头下的自己的看法,然而,主角仍未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地厚天高》选择了一个如此有代表性又富争议性的年轻人作为主角,本来应该引起社会很大的回响,但电影一直无法在主流商业电影院放映,只有数个独立场地愿意公映,一票难求。早前电影在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中获奖,林子颖前往台湾参与映后分享会,接受六家媒体访问,当时也正值旺角案件的审讯期。
年纪轻轻,只有22岁的她,因为作品的主角而受注视,却又是建基于主角的痛苦身上,林子颖对此也有点不懂如何自处。可是,她却认为她有必要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部电影,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个主角的故事。
雨伞运动后,抗争者经历了一连串低潮,许多年轻人不再参与政治活动。林子颖形容,“会觉得累,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会死心、会绝望。”她说,真正最狠下心肠的人应该已经离开香港。
对于“离开”,梁天琦在入狱前的自白中也流露忧思,他提到自己回港受审前,读到报道称渐多港人希望移民,又读到一些权贵称若青年对香港前景悲观,大可选择离开。他说:“去或留固然是许多人面临的抉择。但假使香港人,特别年轻一代,都不再留恋香港,退居其他地方,香港的未来也就从此有了定数。”无论是否认同他的政治理念,大概也无法否定他的断语:“我们只有扎根这遍(片)土地,这里才有改变的可能,香港也不再是座浮城。”
梁天琦的起跌其实也滋养了这种悲观愁绪,毕竟,他的光环曾为许多同龄人带来了寄托;他眼中为了参政而违心作出“妥协”,现实却说明他的“港独”主张无法通行;旺角的一役,更令不少道不同却怀着同情爱护之心站在身旁的人,离他及与他的同龄人而去。
“从这几年的风波,我重新学会了很多写在纸上的道理。我要感谢所有遇上的人,特别是带我来到世上的父母亲。”除了父母不离不弃,梁天琦后来所表现出的承担及寻求和解的做法,也吸引一些曾被他唾骂的“对头”为他求情。在接下来的铁窗生活中,若他能够如己所言汲取教训,继续为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真正的社会改变能否实现?
上文节录自第11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9日) 《〈地厚天高〉导演谈梁天琦起跌背后 抽烟解忧的青年 踏上反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