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武当派:在虚实间游走的真正拳派
在此之介绍唐豪的文章中提过,张三丰创内家拳的传说欠缺史料证据,太极拳也并非出自武当山。那奉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拳系又是否子虚乌有?难道武当山上的拳师全属骗子?
今天【武备志】便尝试用手头上仅有的资料,跟大家浅介一下真实的武当派。
武当道教
学者王广西先生曾经写道,“在中国的各大拳系中,以武当拳系最难下笔,原因在于该拳系的传承至今尚不明晰,其范畴甚难界定”,这点大概可以由武当山的历史说起。
比起传承相对统一的少林寺,武当山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宗派变动。武当山原名太和山,传说真武帝君曾于此地得道飞升,遂被改名为武当山,意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早在唐初贞观年间,山上已有官建的五龙祠,并在宋元年间渐趋兴旺。
武当山道教原以符箓派中的正一派为首,他们于宋真宗时率先进入武当山。明朝洪武年间,主修内丹之法的全真道入山,并逐渐取代正一派成为了武当山的主流,而张三丰便正是一位全真道人。按明天顺年间的《襄阳郡志》记载:
张三丰,未详何许人……身长七尺,广颡修眉,方瞳美髯,髯长如戟。经书一览成诵,寒暑惟箬笠破衲,草履麻绦。动则身轻,日行千里,静则瞑目,兀坐旬日……倏忽往来,应显莫测,竟莫知其所在,时称为‘张神仙’云
这段文字虽然把张三丰形容得神乎其神,但并没有写他精通武术。真正令张三丰“荣升”成为内家始祖,还是要数【武备志】几度提及的《王征南墓志铭》。
张三丰 张松溪 邓钟山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道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有关这段话对后世内家拳的影响,详见《何谓内家拳》一文,这里不赘。但需要补充的是,《王征南墓志铭》其实不独记载了张三丰的事迹,还简介了武当拳系的传承历史及分布地区,即:
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者。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 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弘。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这份名单绝不是穿凿附会,盖因墓志铭的作者黄宗羲与王征南乃同时代人,其子黄百家亦曾跟随王征南学艺,著有《内家拳法》一书。所以单就这一代的记录来说,《王征南墓志铭》确实是有其可信性,其中尤以张松溪最为有名。
张松溪的武当拳法,主要在蜀地一带流传。据闻张松溪晚年曾云游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将武当拳法授予四川秀山人何某。此后这种武当拳法便一直在四川地区繁衍,称为“松溪内家拳”。而现时宁波一带,亦流传著一种名曰“四明内家拳”的武术,他们同样奉张松溪为师,名字则取材自宁波的旧时代称“四明”:
至于另一支东传的武当拳派,它虽然没有记录在墓志铭内,但在近代却具颇大影响力。它就是由湖北均县人邓钟山(1810—1894)开创的“武当南派”。邓钟山的师承至今不详,据说他祖辈为武当山道士。光绪七年(1881年),邓钟山在江苏省江宁县的仓巷桥设馆授徒,自翊为“武当南派”,并著有《功家秘法宝藏》一书。书内有很多符咒心法,可谓迹近道术。而它亦在近年开始重新出版:
最后,武当山上亦确实有其深湛的习武传统。民国时期,四川人王维慎(1914—1992)得到武当道士李昊天的真传,最终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武当拳师。现时自翊为武当南宗掌门的游玄德,便是尊王维慎为师。1929年,爱新觉罗族人金子弢则在武当山紫霄宫习得了“武当太乙五行拳”。而与中共元帅贺龙交好的武当山道士徐本善,据闻亦是一名武当拳法高手,足见武当山上的习武风气不衰。
(太乙五行拳属武当山本部的一套秘传拳法,最初由金子弢流出)
武当拳系
综合上述各项资料,虽然张三丰创武当拳之说不尽不实,武当拳系的传承又不甚清晰,但武当武术却是查有实据,而且的确与武当道教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底武当山悠久的道教文化,曾对周边地区的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很多拳师将武当道教的哲理思想融会到拳法之中,最终形成了民间各地的武当拳系。而在武当山静修的道士,则是出于自卫、锻炼等不同原因习武。甚至他们在奉道之前,就可能已经习武多年(情况跟少林寺的武僧相似)。
为了承传所学,并答谢武当道教的文化薰陶,他们把自己的拳学上溯至武当道祖张三丰,这应该便是张三丰传说的真正缘由。
而无论此说孰真孰假,可以肯定的是,武当武术确实是中国武术里的一块瑰宝。按1995年8月的《中国体育报》所载,当局已经在湖北境内发现了八种武当拳术,除了上面提到的太乙五行拳外,还有纯阳拳、太和拳、玄门五形等。这就是武当山留给后人的重要资产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
王广西。2013年。《功夫——中国武术文化》。台北:知书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