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侍2.影评】独特而幽默的呈现方式 比《复仇者3》更具标志性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在《死侍:不死现身》获得满堂彩后,《死侍2》也在万众期待下上映,而结果也是不负众望,成为少数可以比前作更上一层楼的系列作品。死侍独特而搞怪的个性让他在超级英雄中别树一帜,剑走偏锋但成功获观众青睐。在众多令死侍成功的因素中,其中个人认为其本身的一个漫画设定令死侍可以有如此强烈的玩味,那就是他本身知道自己是个漫画(电影)人物。

死侍是唯一一位知道自己是虚构角色的超级英雄。

别少看这个设定,这造就了死侍可以进行很多人物都做不了的与观众互动,而正正是这种互动性令死侍能与读者(观众)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这些互动在戏剧中可称为“打破第四面墙”,无论漫画、电影还是戏剧,理论上都在一个四面墙的盒子中生活,不会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活在剧本的世界中。然而当第四面墙被打破后,演员可以与观众有著一定的沟通,既令故事变得更有趣,亦令观众与故事的距离拉近。死侍因为于设定上本身知道自己是虚构人物,所以可以大量地利用这种先天优势来大开玩笑,譬如一开始大开《卢根》玩笑,又会投诉编剧“揸流摊”、投诉剧组没钱找更多知名X-Men客串,甚至力霸出场时会说出自己在漫画中的哪一集看到他。这种由死侍自我认知而来的幽默,令《死侍2》可以展现出很多变的“gag”,而非单纯的“嘴炮”。

【死侍2】放大镜都未必睇到! 六大你不知道的客串角色

【死侍2】香港宣传啜核度胜欧美 意识不良但极符合电影主题

角色设定令死侍可以跳出角色的框框。
《死侍》系列有自己独有的节奏,令观众投入。

打破第四面墙的概念由戏剧、舞台剧衍生而来,在电影中也不算少出现。特别是法国新浪潮时更是大量出现,新一点2014年的作品《飞鸟侠》也有这种元素,但像《死侍2》如此大量地不断运用就不常见,这种技巧好处与坏处都相当明显,好处前面已说了。坏处亦很明显,就是提醒观众正在看电影。有些电影的投入感很强,甚至可以带观众脱离现实,投入到电影世界中。而当第四面墙被打破后,连戏中的角色也知道自己在演戏,更何况是观众呢?不过像《死侍2》这种喜剧式电影,大量运用此技巧可以构成自己独有的节奏,加上林林总总的元素,反而变得很讨喜。不需要丰厚的剧情去支撑它的可看性,而是利用独特节奏去带动整套戏的流畅度。

由宣传到电影,《死侍2》始终贯砌其充满玩味的风格。

除了第四面墙外,《死侍2》亦很擅长利用冲突感去制造气氛,最明显就是利用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感,来产生有趣、诙谐的感觉。如电影中死侍与机堡在车上的追逐战中最终有爆炸收场,在如此刺激的画面中以慢动作的处理,加上Enya的经典缓慢抒情歌曲《Only Time》,立马制造了强烈的冲突感。传统上的电影是讲求画面与音乐、音效的互相配合,《死侍2》却反其道而行,反而令观众产生新鲜感。配上整个电影或死侍这个角色本身的风格,本来的不合理性却令人感到非常合理,如此充满玩味而又令人受落的超级英雄电影相信也只有《死侍》。

《死侍2》以气氛带动情绪,带得很成功。

个性鲜明的电影令《死侍2》不落俗套,电影加入了大量的意象、符号,本身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整体上只要你不是与世界脱节的话,6至7成的彩蛋应该都会明白,而基于它的独特性,个人认为《死侍2》的整体质素甚至比早一期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复3》的好看其实是建基于前18部作品作支撑,若就单一电影来比较,《死侍2》在娱乐性及表现多变性上是比《复3》丰富,而故事内容上就各有千秋,《复3》的故事本身丰富一点,背境设定较大;而《死侍2》就明显是通过手法来丰富故事。但《死侍2》在表现的独特性上,令它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在可见的将来亦未必可以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