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关于电子产品,除了控制还可以做什么?│Natalie
最近接触的青少年家长,都异口同声地问类似的问题 ------“我个仔好沉迷电话电脑,点搞 ?”“我个女好夜都唔瞓,偷偷地煲剧,点搞 ?”哈哈,家长很可能没有问对人,我年轻时其实也跟他们的子女没两样。【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在中学时期,我也曾有一段时间疯狂地沉迷电脑。浏览网站、ICQ、线上线下游戏 ······ 总之一下课回家就玩电脑。
我的父母看见我的“沉迷”,如很多家长一样会觉得很不高兴,多次劝诫要我停止,而我通常都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而不给回应的结局,也通常只有一个,就是爸爸一场大骂后,将电脑的总制关掉。然后,我就含著愤怒,惧怕,不甘的复杂情绪走到自己房间,关上了门。门外继续是爸爸的责骂声。
今天的我,还有沉迷电脑吗?没有了。是我想通了电脑对我的坏处吗?是我戒掉了对电脑的上瘾吗?显然都不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地不再玩电脑,原因是电脑对我而言已没有吸引力。相比玩电脑,现在对我而言,人生有太多让我更想去做的事情。
当青少年对电脑电话沉迷得严重时,家长只管去制止,家长们互相交换阻止的技俩,甚至像我爸爸一样关掉总制,或者将电脑打烂,这些做法其实都是捉错用神。青少年的“沉迷行为”从来只是一个信号,显示目前来说电脑电话相比他的真实生活更有吸引力,甚至是因为他的真实生活与网上世界早就分不开,他的朋友都在网上互动著。那么,当家长只管要毁掉电脑,而没有其他方法的话,也就等于要毁掉他的社交生活。
所以,我要说一句家长通常不喜欢听的说话,“放低控制的双手吧”。一来是我们根本控制不了,二来是控制的结果不一定好。我们就见过多少孩子,家长是成功降服孩子不在家长面前玩电脑,却转化成其他行为问题。就像有些癌症患者的经历,你切掉了患癌的地方,癌细胞就转移到其他地方。
做父母真的这样无能为力吗?某程度上是,因为子女的人生本来就属于子女自己,子女越成长就越清楚这一点。硬要控制别人的人生,你说困不困难 ?
那么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 也不是,我们无法控制子女的行为,但还是有事情可以做的。
引导子女去思考自己吧。不是要子女去思考沉迷玩电脑的后果,而是试著思考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玩电脑,从而了解自己现时人生的状态。你是喜欢玩那个游戏?还是因为某个朋友?这个朋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家长不用批判指导,只管开放地探讨和了解,子女在过程中自己也就会有答案。
而作为在世上活得比较久的前辈,而且我们如此爱子女,我们还可以分享价值观和经验,真诚给予一些想法建议。当然前提是,对方想听。
引导和分享的目标,只是希望辅助子女去了解自己,而非控制其行为。所以家长与子女对话后,他们也有可能继续故我。但是没关系啊,种子会在适当的一刻在心里发芽。在一些时刻,尤其往往在关键时刻,子女会想起你的说话。我们对青少年子女要有著这样的信心。
面对子女,我们真要让自己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子女是独立的个体,而且跟我们一样,人生路也是有高低不平,这才是人的常态。如果要强硬扭转人的常态,最悲凉的结局是,对方可能就唯有选择真的不再当一个人了。
关于电子产品,我想,每一个时代的孩子,都有每一代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代人的命运,我们控制不了。
但是,当我们做好自己,自己也不沉迷电子产品,对生活保持好奇和热情。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和关系,能成为孩子的最后安全网。做好引导的角色,协助孩子思考自己,一个与世界发生关系的自己。
这样成长的孩子,其实也就不必担心太多。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
更多文章:【母亲节】在职妈妈独力照顾自闭女儿 妈妈:把心放下不要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