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集】占中记忆匣 承载希望、躁动与“未知”

撰文: 程皎旸
出版:更新:

占中一周年前后,香港艺术家何兆南推出黑白摄影集《早安晚安》:一个非精装文件盒,承载黑、白、灰三本相册,加一本文集,拼凑出他镜头下的占中记忆。这盒子里,没有暴动场面,没有血泪相织,但是有占中现场警察们的背影、连绵不断的帐篷、街头的垃圾、孤独的树、不灭的路灯……望着他们,何兆南回想起香港人对这座城的种种不满、焦虑或希望,但更多的,是属于香港的“未知”。(摄影:黄宝莹、曾梓洋)

单看此书封套,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视觉艺术家叶晓燕,不能确定它是占中摄影集:封面中间独有张黑白相,相内有树与路灯,灯光扑朔,令她犹豫,究竟是摄于近黄昏还是凌晨?但封面左下角凹印着“早安晚安”四字,让她感到颇具诗意,猜测是一本具静态美的相册。

“我影的是占中相,但我偏偏不要把黄色、雨伞放在封面,太抢眼、商业化;我也没有选那些暴动的相片,那些场面人人都见过。”《早安晚安》摄影集作者何兆南如是说,他选的封面相摄于占中结束后某一天,相内世界看似安然无恙,实则充满未知:占中之后,香港何去何从?

文集封面上印着“早安晚安”,与其他三本相册区分开起来。

纸制成的文件盒(W194mm x H267mm),盒内摆着大小相近的册子,分别为灰、白、黑封面的三本相册加一本白色面的文集,且皆未钉装。“这种设计很有趣,看上去像政府的档案集。”叶晓燕评论道,她颇喜欢相册不被钉装、没有页码的感觉,“这样一来,摄影集注重的叙事性和节奏性就更自由。”除此以外,叶晓燕指每页相片呈正方形状,不同于新闻摄影强调的现场感,因以6x6相机摄影,减慢了摄影对象的动作,得来的相片更静态,呈现的观察更客观。

“我这些相强调的不是时间性,而是占中的情绪,所以放弃钉装,可让读者自行排序,理解起来更自由。”何兆南这样答道。

打开文件盒,可见四本相同大小的册子,封面皆为单色印刷,设计极简约。

他将表达躁动的相片,例如雨伞被高举空中的相,合在黑色相册里;将呈现希望的相片,例如路灯下、雨夜里的帐篷,合在白色相册里;而黑白相撞后的占中尾声相,则摆在灰色相册里,“从此之后,香港未来模糊不定,但也充满可能性,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态。”

叶晓燕摩挲相纸,表示若能再“光”一点,那么色彩层次会更丰富。对于此,何兆南也表示被书籍设计师“批评”过:相已经黑白,纸不够光的话,更难见到相中之物。“不过我一向喜欢用粉纸来印黑白相,看起来更原始。你可以见到我整本书都很原始,没有精装。”他强调道。

文件盒封面上印着“来自陌生人 也是同路人”诗意地暗示着占中人的微妙关系。

看完相册,再翻文集,叶晓燕颇喜欢其中字体,“中英文都选用有脚字,减弱手写体的文学性,令它更像一个文件。”字体也较小,页面留白足够,看起来具日系简约美;调了偏灰的色调,也映衬整体相册相表达的“灰”,唯一美中不足便是:“五十岁以上有老花眼的读者,看到这样的字可能要喊‘救命’。”她笑着说道

相册每页独有一张作品,无任何简介,交予读者自由解读。
摄影师何兆南。

何兆南

出生于1984年,第四代香港人。200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高级文凭,曾任杂志编辑及摄影师。2007年开始参与摄影展览,于2008参与香港大型摄影展览《影像香港—当代摄影展》。2009年获得“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2009”年度奖,其作品已被The Burger Collection、香港文化博物馆及日本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收藏。其个人工作室于2008年成立,于2013年,他创办了“百呎公园”,为一个提供展览及促进艺术交流的非牟利艺术空间。

叶晓燕(Rachel Ip)

策展人。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其作品曾于香港艺术中心、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等地展出。2009年与摄影师余伟建成立摄影画廊The Upper Station(photo gallery) ,亦曾为AO Vertical ArtSpace艺术顾问。2012年成立RAC,致力推动摄影艺术。最新项目包括《100香港人自摄像》、《春光》。专栏现于《Milk》杂志连载。曾任教香港艺术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现为香港公开大学讲师。

《早安晚安》

作者:何兆南

出版社:虹海文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