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零件公司股价暴涨908% 传统行业求变、改革之心不可无
台湾公司国巨集团以制造智慧手机电路板和芯片所需的零件为主,国巨自去年以来,股价大涨908%,为MSCI全球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Index)的股票中涨幅之冠,市值近100亿美元。由近年国巨连番进行并购可见,其求变的决心,即使为传统低毛利行业,也能于纭纭企业中突围而出。反观香港制造业,其实已有条件“再工业化”,惟企业欠缺决心落实大刀阔斧的业务改革,而政府亦须落实产业政策作支援。
国巨“改革式”并购 回应产业需求
国巨是被动元件(即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的龙头厂,在2000年以180亿台币并购飞利浦被动元件部门,但十多年来寂寂无名;直至2016年,国巨开始了一串连的并购行动,例如入股电容厂凯美,持股增加至超过四成。
被动元件产业属于低毛利产业,技术门槛不高,一件零件赚到的钱不多;而且具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性,容易陷入产能陷阱,即投放愈多的劳力和机器设备,管理成本同时上升。
为了突破自身产业的“限制”,国巨以收购同行的业务,大幅增加收入之余,更扩充了生产规模,增加市场占有率,甚至令其电阻、电容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和第三。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可拥有产品定价的主导权,顺势改善产品毛利率。国巨董事长陈泰铭在股东会上,形容连番并购行动是为了朝“世界杯目标”(国际市场)前进。
产业结构会随时间、市场、政策不断变化,跟得上就是赢家。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愈来愈庞大,对于电子零件的需求自然增加,一众的被动元件厂不愁前景。加上近年中国政府着力制污,限制电子工业污染物排放和产能,大型厂商自然有能力花钱应付排污管制,但小厂商连缴付厂租都有困难(如四层的厂房,就有六家厂商合租进驻),难以生存。内地的电子零件产能下降,但需求没有减,变相令整个市场的需求急增,为国巨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市场变化和政策落实两大因素皆有助推动被动元件产业发展。
国巨能把握机遇(内地市场需求增加),“刚好”回应到市场庞大的需求,能大规模生产零件,关键在于其当年求变心切,陈泰铭不满公司收入涨幅小,故衍生连串的并购动作。国巨2016年起的一系列并购行动起了“未雨绸缪”的作用,若当年国巨没有大举并购、业务重整,恐怕今天亦未能回应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变。
香港“再工业化”的出路
除了台湾的电子工业跑出,近年各国制造业的“改革”盛行,由国家级发展政策牵头推动,如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日本产业重振计划”等,重新塑造整个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香港制造业须跟上世界“潮流”,把握机遇,否则不进则退。现时香港虽以发展金融产业为主,但市场上仍有好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成衣、电子业),加上近年有一部分在内地设厂的港资公司,因内地生产成本上升,而“回流”到香港发展。再者,香港制造业有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不然不能生存至今。这些都为改革奠下基础,惟欠企业求变的决心。
反观香港,工业在1980年代辉煌一时,其后工厂北移,工业开始式微。近年来,内地工业营运成本上升,不少港资企业有意回流,推动再“再工业化”本应势在必行。但振兴工业,始终需要政府支持,落实产业政策扶植公司,否则如何改革、并购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