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用旧领带缝出新手袋 一针一线重拾欢笑与寄托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不少居于㓥房、公屋的基层妈妈,为了照顾年幼子女,只能留守家中打点一切。有社企鼓励妇女活用一对巧手,利用男士弃用的旧领带,缝制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袋出售。曾于20年前丧夫的妈妈坦言,一针一线的缝制过程,令她重拾欢笑和寄托;亦有生活拮据的单亲妈妈,尽管家中连一架衣车都难以容纳,也希望用双手改善年幼儿子的生活。

陈凤仙虽然年届60岁,但仍然孜孜不倦学习手作。(李泽彤摄)

令无用嘅嘢有返意义

20年前,陈凤仙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她深受打击患上抑郁,甚至曾一度住进精神病院。但一对子女令陈凤仙决定积极面对人生,重拾昔日裁缝的兴趣,更用丈夫遗下来的衣车,编织起百家布、牛仔袋等物品,“我最喜欢最别人觉得无用嘅嘢重用,令佢变得有返意义。”

她近日再用巧手,缝制精致的手袋,得意地指出以透明线缝制出一个大棚,存相当难度。她指,手作宛如为她开展另一个生命,甚至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墟市摆档出售。

陈凤仙形容一个手袋是一个艺术品,她用透明线去缝制出一个大棚,亦有不少难度。(李泽彤摄)
杜开云希望可早日上公屋,改善生活环境。(李泽彤摄)

单亲妈妈居百呎㓥房 衣车几乎放唔落

单亲妈妈杜开云与5岁的儿子居住于约100呎的深水埗㓥房,她每月只能领取综缓过活,惟租金高达4500元,每月只得约2000元的生活费。她说,透过手作可重拾在内地车衣厂工作时的经验,用双手去赚取微薄的收入,帮补家计。

她透露已等候公屋3年多,一直未能上楼,数年间不断在板间房、㓥房间流连,惨被业主逼迁、漏水发霉等问题困扰,现时居住在100呎的单位,只能在细细的桌子上放置衣车工作,心里只能微盼有日能上公屋改善环境,“等到有啲绝望,希望可以快啲有公屋,个环境好啲。”

李月琴希望可以多些手作,赚钱供养女儿入读大学。(李泽彤摄)

靠阳光缝纫  制作与女儿回忆的手袋

李月琴约30年前来港,当时她在荔枝角的工厂做车衣女工,当工厂逐渐北移后,她亦只能转型作包装,她坦言由于家中的光线不足,每次她也会到公园缝制手袋,炎夏或雨天便会躲进体育馆,而她制作的手袋,一针一线也是人手缝起,坚持不靠车衣,巧制出印著电车图案的手袋,对她而言亦别具意义,“咁耐以嚟都系同女女搭过两次叮叮,系我哋嘅回忆。”

社企爱连心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合作,举办基层妇女手作及局住展览“Tie.Jorney.她”。(李泽彤摄)

社企爱连心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合作,举办基层妇女手作及局住展览“Tie.Jorney.她”,展出相片及基层妈妈的手作手袋,一众基层妇女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利用男士捐赠的二手领带等布料, 设计成以香港交通工具如电车、小轮等主题的手袋和皮革产品。

社企爱连心创办人梁倩亘透露,香港有很多妇女因照顾家庭而未能工作,希望可藉著开办手袋、皮革班,向男士收集不用的领带,鼓励妇女制作手工品出售,“希望可以释放正能量,佢哋未开始做嘅时候,都觉得自己系做唔到。”计划开始约3年后,今天回到深水埗区办展览,希望藉著展出手作,令她们的家人有机会了解。

展览的主礼嘉宾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表示,计划实践官商民合作的理念,他解释政府作为推动者,要考虑的事较多,所以行动力可能较慢,故需要依靠民间团体率先试行。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喜华就指,香港仍然有很多妇女活在贫穷线下,将自己贡献给家庭,希望藉著计划释放妇女劳动力。